一、‘尝一尝’
二、捏碎‘闻一闻’的方法,感觉没有豆腥气味就可以吃了,可以说熟了。
三、熟了的黄豆明显胀大
拓展资料
黄豆膏外敷治痈疮
痈(音yōng)疮是溃疡的一种,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害毛囊和皮脂腺导致的,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部。中医认为,人体外感病邪、内郁湿热火毒会引起抵抗力下降、代谢不佳、经络运行受阻、气血凝滞,从而生成痈疮。其化脓的病机是“热胜肉腐”。治疗上应以清热消痈、祛腐生肌等为主。
推荐一个方子:取黄豆500克,在凉开水中浸泡6~8小时,去皮后放入碗内,捣烂成泥状,倒出黄豆渣中的水,加入300~500毫升蜂蜜,调成糊状。消毒创面后,将调好的黄豆膏敷在创面上,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早晚各换药一次。
从药效角度看,黄豆有健脾宽中、润燥消肿、清热解毒、益气等功效,外用能治多种皮肤病,敷于疮面上,能吸附组织的渗出液。《本草经》记载:“生黄豆,味甘平,涂痈肿,煮汁饮……止痛”;《随息居饮食谱》也有“治诸痈疮:黄豆,浸胖捣涂”的记载。其治病机理与黄豆成分抗炎、抑菌和镇痛作用有关。
研究表明,黄豆主要成分黄豆异黄酮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性,黄豆皂苷还有改善炎症的作用。蜂蜜有补中润燥、解毒、止痛的作用,对一些感染性疾病有特殊功效。蜂蜜黏稠性强,敷用可使空气中的氧不能进入,形成适合组织生长的湿润环境,控制细菌繁殖,避免化脓,有利于创面愈合。两味合用,对痈疮能起到较好的清热抗菌、消肿止痛、促进愈合的作用。上方用于疖肿、皮肤溃疡、扭伤红肿等,也有一定疗效。
黄豆膏外敷治痈疮--人民健康网--人民网
疖、痈患者应忌食生姜、胡椒等辛辣刺激的食品,以及芥菜、黄鱼、虾、蟹、鸡头、鹅肉、猪头肉等发物,应避免食用油煎炸食品及肉类罐头。狗肉:为温补之物,能益气壮阳。《本草经疏》认为它能发热动火。《本草纲目》亦云:若素常气壮多火之人,则宜忌之。痈疖疔毒者皆为气壮多火之疾,一切温补食物皆当忌之,狗肉尤忌。羊肉:性温热而助阳。痈疽疔毒之人,火毒为患,法宜清凉之食,切勿服食羊肉之温补食品,慎之慎之。雉肉:又称野鸡肉,前人视之为发物。如唐代食医孟诜曾说它发五痔诸疮疥。《日华子本草》还说有痼疾人不宜食。清·王孟英也认为诸病人忌之。所以,患有痈疖疔疮者,应当忌食。螃蟹:民间及古代医家均视之为诱发病气之发物。《本草衍义》中就曾说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凡痈疖疔毒患者,误食多食,可以加重病情,切勿食之。虾子:性质温热,味甘咸,能补肾兴阳,同时又是一种发物食品。《食疗本草》中载:虾,动风,发疮疥。《饮食须知》也指出:多食动风助火,发疮疾,有病人勿食。痈疖疔毒之人以火毒为患,虾子性热,壮阳助火,又易动风发疮,故应忌食之。蚶肉:性温,味甘,能补血、温中、健胃,实为一种温补性食品。正如《随息居饮食谱》中所说: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痈疖疔疮本为热毒之患,蚶肉温补,法当忌食。糟鱼:又称醉鲞,用青鱼或鲩鱼、鲤鱼等以盐糁酝酿而成。清·王孟英指出:既经糟醉,皆能发疥、动风,诸病人均忌。可见糟鱼醉鲞也属发物食品,凡痈疖疔疮者忌食之。黄鱼:即石首鱼。根据民众及古代医家经验,黄鱼乃海腥发物食品。如《本草汇言》中记载:石首鱼,动风发气,起痰助毒。《随息居饮食谱》亦有告诫:多食发疮助热,病人忌之。尤其是外科的痈疖疔毒之人,食用黄鱼后会加速化脓,甚至诱发疔毒走黄,切勿食用。鲈鱼:又称花鲈。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根据前人经验,有痈疖疔疮者忌食之。如崔禹锡曾说:鲈鱼肉多食发痃癖疮肿。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认为多食发疮、患癖。鲚鱼:俗称刀鱼。甘温益气,同时又易发疮发疥,助火动痰,实为发物。如唐·孟诜指出:鲚鱼肉发疥,不可多食。《日用本草》也认为食之无益,助火动痰。《食物本草》还告诫:有湿病疮疥勿食。所以,患痈疖疔疮者,切勿食之。鲦鱼:性温,能补虚暖胃。清代食医王孟英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鲦鱼,助火发疮,诸病人勿食。痈疖疔疮以及丹毒红肿之人,皆属火毒为患,鲦鱼性质温热,又能助火发疮,故忌食为妥。鲥鱼:甘平,能补虚损。根据前人经验,鲥鱼属于发物,多食易发动病气,加重病情。如《本草求原》中说它发疥癞。《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诸病忌之,能发痼疾。所以,患有外科感染性的痈疖疔疮之人,理应忌食。鲤鱼:为发物食品,人人皆知,民间及医家均知其有触发宿疾疮毒之弊。唐代食医孟诜早有告诫:天行病后下痢及宿症,俱不可食。《随息居饮食谱》亦载:多食热中,热则生风,变生诸病。发风动疾,天行病后及有宿症者,均忌。痈疖疔疮者食之,有诱发病气,加重病情,促使化脓之害,切不可食。鲳鱼:根据前人经验,鲳鱼亦属发物海鲜,食之易发动病气,加重病情,促进化脓。如清·王孟英指出:鲳鱼,多食发疥,动风。凡患有皮肤疖肿疔疮疥癞之人,均忌食之。黄颡鱼:俗称黄刺鱼。甘平补脾,古代医家认为它乃发物食品。如清代医家王孟英说它发痘疮。《日用本草》中记载:发风动气,发疮疥,病人尤忌食之。发物食品有发病气之力,多食之会加速化脓。因此,患有痈疖疔疮之人,切莫食用。鲢鱼:性温,味甘,有补中暖胃、健脾益气作用。清代食医王孟英指出:多食令人热中,动风,发疥。疮家忌之。因其性质温热,又是动风发疥之物,所以,患有痈疖疔疮之人,切勿服食。带鱼:性温,味甘,能补气暖胃。根据古代医家和民众经验,它又是一种海腥发物。《药性考》中说:带鱼,多食发疥。清·王孟英亦云:带鱼,发疥、动风,病人忌食。海腥鱼类含有刺激性成分,病者食之,易加重病势,尤其是外科病症,如疔疖疮疡,食之令加速化脓,故当忌之。林檎:俗称花红。味酸甜,其性多涩气收敛。如《开宝本草》中说: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脉闭不行。《本经逢原》亦说:林檎,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复发,壅闭气道使然。清代食医王孟英也指出:多食涩脉滞气,发热生痰。根据古代医家这些经验,患有痈疖疔毒之人,切忌多食。辣椒:性太热,味辛辣,吃多了会由于强烈的刺激,引起疮疖疔毒的加剧。因此,凡患有内外科发炎性的疾病,医生常嘱咐病人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无论是咽喉发炎,或是痈疖疔疮,皆当忌食。生姜:性温热,味辛辣,久食有损阴积热之弊。痈疖疔疮之人皆为火毒为患,《本草纲目》中说:生姜,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随息居饮食谱》亦云:阴虚内热,目并喉患,血证疮痛,均忌之。由此可见,外科感染性疾病,皆不宜食。胡椒:为一种常见的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明·李时珍指出: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清·王士雄亦云: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发疮损目。痈疖疔疮实属火热为患,理所当然要忌吃大辛大热,助邪上火的胡椒。桂皮:为大辛大热的五香调味品,虽有补火壮阳之功,但也有燥热动火,辛香动血之弊。一切热证火证阳证及阴虚火旺之人,皆当禁忌,故痈疖疔毒者概不可食。小茴香:为五香调味品之一。性温热,味辛,能温热助火。所以,《得配本草》早已指出:热毒盛者禁用。凡痈疖疔毒之证,皆属火毒炽盛的热证实证阳证,无论小茴香或是大茴香,皆当忌之。人参:性温热,味甘苦,为温补气血的中药,只宜虚寒之证,不宜热证实证。凡患有痈疽疔疮,或丹毒流火者,概莫服食。误食之,必有加重病情之害。除上列食物疖、痈患者不宜食用外,还应当忌吃猪头肉、鹿肉、乌贼鱼、鲩鱼、香椿头、洋葱、杨梅、樱桃、龙眼肉、荔枝、红枣、石榴、砂仁、丁香、黄芪、紫河车、西洋参以及香烟、白酒、酒酿等。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死亡是真的吗?为什么?说起天花,不少人会比较熟悉,毕竟影视中,这种病在古代是无药可治的,并且传染性极强,得了那是九死一生。
而在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得了天花而没死,最后却成了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此人就是康熙。
康熙曾在《庭训格言》写道: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到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康熙
这里种痘方其实就是预防和治疗天花的疫苗,不过我们要知道的是,这里的天花可不是今天的水痘,而天花其实已经被人类给消灭掉了。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天花,而是一个看似是小毛病,却有时候能要古人命的病——疮。
其实古人对“疮”是很无奈的,当然无名小疮不碍事,但有名字的疮对古人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尤其古人如果得了搭背疮和砍头疮,那就说明死神的脚步已经近了。
我们就先来看看有哪些历史人物被小小的疮要了性命。
死于“疮”的历史名人。
疮,古文中又作“疽”、“痈”等,是指身体局部皮肤下发生的疮肿。
古代士兵易得“疮”
项羽的谋士范增,堪称项羽的第一谋臣,但是项羽却屡次不听范增得建议,以至于败给了刘邦,如果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又怎么会回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呢,而范增就是死于“疽”,《史记》记载:(范增)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也就说范增得的其实就是搭背疮。
别急,因为范增不是死于疮的唯一一个名人,还有很多,比如说在下辨之战大破吴兰,在武都败退张飞,在洞浦打败吕范,在皖城斩杀审德的曹休,也是死于此,《三国志·魏书》记载: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
此外,死于疮的还有刘表、努尔哈赤、徐达等人,这个徐达就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可以说朱元璋如果没有徐达,能不能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都不好说,更别提建立明朝了。
朱元璋与徐达等人
而他也是背上得了疮,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作为“关心”就送给了徐达一只蒸鹅,但这种关心却是是致命的,因为古人认为蒸鹅会诱发疮的发作,徐达看到了朱元璋的“好心”,只能含泪吃下,之后身死,当然这只是野史里的记载。
吴起曾为士兵吸“疽”。
吴起
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也根本比不上后面的朝代,自然在医术方面更达不到后世的水平,为何后世没能用吴起的办法治愈会危及生命的“疮”呢?
根据飞鱼推断,是因为身体长“疮”的部位不同,而吴起治愈的士兵,疮并不是发在背上或者脖子上,也就是没有名字的小疮,所以可以被治愈,而这些历史名人发的疮几乎全是背上,也就是“搭背疮”,由此亦可见,古人中得这种病的可能并也不在少数,毕竟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是不被历史所记载的。
搭背疮为何会致命?
这是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而搭背疮是一种皮肤感染,这种感染往往得不到抑制,从而会侵袭人体背后脊椎,这无疑是致命的。
尤其是没有抗生素的古代,得了搭背疮,那就预示着离死亡也不远了,而能扛过去的少之又少,当然这也和身体的素质有关,古代的年轻人得了还有一丝希望,但是如果年纪大的人得了,几乎就必死无疑。
明朝皇帝
而死于搭背疮的历史名人,往往是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得的,所以抗不过去,也就能够被理解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什么会引起疮的出现呢,其实和人的抵抗力有关,范增、徐达等人的搭背疮都是在人生低谷的情况下出现的,也就是说心情不好,就会造成免疫力地下,从而更会得到“疮”的光顾。
此外,古代的卫生条件也很差,得了疮之后,往往无法保障疮口位置的卫生,这就导致了疮口处会滋生细菌,从而加重感染的情况,一来二去,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死亡。
飞鱼说:
为什么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必死无疑?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差,窗口一旦感染几乎是必死无疑,所以对于古人来说背后长个疮,绝对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除了这个搭背疮,还有一个砍头疮对古人来说是致命的,生疮的位置实在脖颈处,从古人对其的命名就可以知晓,脖颈位置长疮,几乎也是九死一生,至于其中的因因果果,和搭背疮如出一辙,飞鱼在此就不细论。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
当然这并不能说得了这种病,那就无法活命了,有些人如果能忍住剧痛,把生疮位置的腐肉挖出,在敷上合适的药物,还是有被治愈的可能,只不过那种痛苦,又有几个人能承受得住呢,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像关羽那样,刮骨疗毒而不改其面。
就现今而言,也会有人会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但是这种疾病已经不再可怕了,因为医疗卫生条件的完善,使得这种病已经能被治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