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内因是指人的主要器官有潜在疾病、暴发疾病或异常体质和过敏体质而言。猝死约占全部急性死亡半数;占所有自然性死亡的10%~15%。对成年人来说,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猝死占首位,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则以呼吸系统疾病占绝大多数。尽管引起猝死的器质性病变多种多样,但导致患者最后死亡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肾功能衰竭,以及脑死亡等。
诱因:猝死可发生在谈笑、看电影、听故事、吵架、饮酒、吃饭、大小便、洗澡、性交、行路、乘车、劳动、吸烟、睡眠等各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死于医院外,少数死于急诊室或住院时。
1995年5月8日,著名歌手邓丽君,于泰国猝死,由哮喘引起心脏病发作。
2005年8月18日,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在家中猝死,因心脏病发作。
2015年1月11日,著名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外出途中猝死,因脑出血。
2015年10月19日,黑龙江游客在香港旅游时与人争执后猝死,死因心脏病。
以及最近“猝死”的人大硕士。
各类猝死事件频频上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猝死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它的最可怕之处在于无法预测、出乎意料,尤其是中青年的猝死让人无法接受。
猝死的定义
首先猝死是一种盖棺定论的终结性诊断,发生了才能这么诊断。WHO定义猝死:平素身体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6小时之内)。 所以猝死是自然死亡、因病而死。死于触电、溺水、外伤、失血、车祸、中毒… …等,这些叫意外死亡,不是猝死。
时刻在发生
其实猝死并不少见,我国资料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从临床上,我们可以把猝死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图片作者为北京急救中心冯庚主任医师)
心源性猝死罪魁祸首
大部分猝死都跟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其中以心源性居多。美国统计数据表明,心脏停搏导致的死亡超过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如此等等致死人数的总和。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原因,我们重点介绍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预防或预测?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顾名思义,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猝死,占全部心源性猝死的 90% 以上。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相当数量的人之前可能没有心脏病病史,即猝死作为首发表现,与猝死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一致。
无心脏病史或症状也可能发生猝死
没有心脏病史并不意味着没有心脏病,只是没有被检查出来。有的患者表现为偶尔胸闷、气短等难以令人引起重视的症状,例如有些人就是一过性的不舒服,嗓子像烟呛了一样,还有的人是晚上睡着了,一下子憋醒了,自发性的胸闷,或者跟人家聊天或者看电视突然心脏不舒服了。因其之前没有心脏病的病史,所以难引起重视。
但是,其心脏病的潜在危险已经存在了,各种病变都在进行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这都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出现心源性猝死。另外,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病人,有时也会表现无冠心病症状,因为糖尿病病人末梢神经病变,对症状的感知不明显。
能否提早发现?有哪些先兆?
很遗憾心源性猝死难以早期发现,更难预测。我国死亡后尸检比例太低,很多心源性猝死原因是不明的,加上有一部分猝死可能是有先天缺陷或异常的难以预防和检出。
所以目前只能从最常见的原因入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然而就最常见的心梗来说,要早发现和预测都是有困难的,一回顾分析发现心梗病人只有大概一半病人早先是有症状的,一半人是突发的。
不过突发的人里面有一半是有轻微或不明显先兆的,主要时先兆太轻微了,很多人不当一回事,觉得一会儿就好,很难引起重视。例如:以前身体“非常好”,早上起来觉得胸口不舒服,一两分钟就好了,在上班途中又难受一阵又好了。实际这可能就是心梗的征兆,如果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更要注意了。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运动少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更要注意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治疗,重视这些不起眼、不典型的症状。
从上面文章一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些猝死有一定的疾病基础,有些猝死发生时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我们可能可以从避免常见诱因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两方面入手,尽可能降低猝死发生的概率。
避免以下常见诱因:
1.情绪激动、如狂喜、惊惧、忿怒、过度兴奋、紧张等。
2.过度疲劳、连续熬夜、长途奔波。
3.超负荷的剧烈运动。
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劳,避免情绪激动,这些都是我们能做的改变。
这些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猝死诱因的行为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俗话说先尽人事,才听天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