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来分享三个主要观点,再说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观点,养儿防老。我们的传统文化,养孩子还是为了自己,老了失去劳动力了,靠孩子养老。然后一代一代往下传,一旦出现不养老现象,就要遭到社会的谴责,说你忤逆不孝。所以,从孩子出生起,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就是孝敬父母。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五千年的根基之一。
第二个观点,孩子是来讨债的。这个观点也很普遍,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平时不好处理。主要还是孩子多,两个以上就有矛盾产生,会出现父母对你好对我不好的看法,影响了对父母的态度。只要有矛盾,父母一般都是抱怨,我从小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心肝掏出来给你们吃还嫌没把胆摘掉。因为矛盾不断激化,别人还不好插手,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于是,养孩子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可不前世欠他的,今生来讨债。
第三个观点,孩子是快乐的副产品。舆论上只见怀孕难,想生还生不成的。其实绝大多数人不存在这问题,都是无意中大奖,实在很容易。不信问身边人,哪个不是避孕失败者?要孩子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没怀上了不想要,怀上了想要,就这样矛盾。
我对生养孩子的态度,认为是义务,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生他就要养好他,养到18岁,具有公民权利了,自己打天下去,也不会指望孩子养老。至于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说得不错,能做到这程度当然圆满,做不到了,甚至让你失望,也不要悲伤。因为生养孩子,唯一目的是把他养大成人。至于他以后对父母怎样,那要靠缘分,孝顺是人情,不孝顺是本分,没什么对错。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需要一个小孩?
儿童价值理论认为,儿童和商品一样,也有价值。
1. “经济利益:即子女给父母和家庭带来的经济收入,和晚年的生活保障。” 对于经济收入,真人秀亲子节目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收获了的观众喜爱之后,明星得到了二次走红的机会,使自己也得到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对于晚年的生活保障,在中国的传统中,都有养儿防老的这一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保障措施的健全,这样的观念慢慢的被人们淡化。但是依旧还盘踞在一些特别贫苦的地区或者是没有养老保险的人群之中。养儿防老换一种说法,就是经济利益的问题。
2.“感情利益:即子女出生后能给父母带来情感上的某种满足。” 章子怡即使在自己的电影事业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之后,依旧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孩子,自己的人生才算真正的完整。如今褪掉国际章的霸气外露,成为了一个充满着爱和温柔的醒醒妈妈。在很多时候,养育一个孩子可以给予个人和家庭极大的幸福。
3. “家庭和家族的延续,即子女是婚姻带来的成果,延续了家族的香火。” 孩子即是婚姻带来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婚姻的稳定器。对于定要抱孙子的老人的偏执中,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家中的香火可以延续。偏执中有很多的因素是环境的促成。在农村,家中没有香火的继承,会被街坊邻居笑话讽刺。我虽然不认同这种迂腐的看法,但是能理解他们是因为成长年代而造成的思想局限。
4. 父母与孩子互相影响的利益。即父母把子女的成长引以为自豪和骄傲,从子女身上看到自身的价值。” 最近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赌王何鸿燊的儿子何猷君,何猷君是美国麻省理工最年轻的金融硕士。当初他努力学习,是为了希望父亲可以开心。虽然身为商人的何鸿燊在事业上已经很成功,但是对于世界一流的名校还是心生向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完成这个他没有达到的高度。
看完伍绮诗的《无声的告白》,书封面印着的那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时不能再赞同了,但是如果在完成他人期待的同时,使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又何尝不可,又或者有时候他人的期待与自我期待拥有一致性。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也会产生好的结果。
5. “自我丰富与发展,即父母通过抚育子女发现能力而感到满足。 ”父母在养育一个小孩的过程也是在自我的丰富与成长,学习各种不曾涉及过的技能或者领域。
1. “抚育成本,即抚养儿童的种种费用。” 现在大家崇尚精养小孩。曾引发过热议的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的例子,从侧面可以看出现在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越来越高。为了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家长一般会让孩子学习一门兴趣。
最近表姐的孩子提出对钢琴感兴趣,开始每周上钢琴课,又买了一架几万块的钢琴,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的父母,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尽力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自己再辛苦也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好像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重要性就往后退了很多步。
2. “感情代价,即孩子在出生前和出生后,给父母带来的担忧和紧张的心情。” 拿奶奶做个例子。奶奶的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打拼。奶奶说她心中总是很担忧,担心他们在外面是否都顺利,都过得好。这是所谓的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从孩子落地那一刻起,那颗牵挂的心就永远处在现在进行时。
3. “机会成本,即母亲因为怀孕,生育,抚养子女,不得不暂时中断或者放弃工作,因而丧失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就像最近刚上任的新西兰女总理Jacinda Ardern宣布怀孕,而引起的热议。她是新西兰首位女总理,而在上任不久就怀孕。她坚定的回应外界,这是一个女性应有的权利。
罗胖在2018的跨年演讲上,讲到自己的CEO脱不花,在17年生完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取名为本意。脱不花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做为女人的责任和使命,接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故把孩子取名本意。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机会成本上的损失会缩小。
4. “体力消耗,即父母因为孩子而过度疲劳,以至于影响身体的健康。” 在孩子刚出生不久,母亲夜里两个小时就要醒来一次,给孩子喂奶和换纸尿布。这个时期,也是女性衰老得很快的一个阶段。还有很多父母说,当孩子睡去时,自己的生活才开始。很多父母在养育小孩同时也不落下自我的提升,所以当了父母之后,时间将更高度紧张,自己也会更加的辛苦。
5. “家庭代价,父母为孩子付出感情,从而影响了与其他成员的情感交流,比如忽视了夫妻之间的交流。”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很多夫妻也因此引发了婚姻的危机。拾遗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讲到:“好的婚姻关系,一定是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必然需要付出的代价。
1.你适不适合拥有小孩。 《鲁豫有约》中,鲁豫在和嘉宾的交流中就多次讲到,自己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不适合拥有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无法适从生活中以另外一个人为中心,那样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可以想象的。
但在中国,这样一类人还是少数。中国有太多的传统束缚,很多人即使不喜欢小孩,也没有勇气或者足够的底气去说出自己的心愿。
2.不要为了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 朋友和我讲过她的姐姐,自从生完小孩后,日子过得特别的精打细算,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穿得邋遢,一回娘家就巴不得把能吃能用的东西全部搬回家去。朋友多次找她沟通。通过交流,才了解姐姐的忧虑:她说自己需要为孩子攒钱买学区房,以后孩子的教育将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但现在孩子还不到一岁。在二十几岁,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孩子的身上是不理智的。这样的母亲给予孩子的教育一定也存在诸多问题。她会把自己的心愿,自我的期待都加诸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也容易喘不过气。
3.作为父母,你应该更好的保有你自己,才能给孩子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董卿在生完宝宝后也曾疑惑,要怎么样去教育孩子。她说自己很欣赏这样一句话: “你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去做这样的一个人。” 留学和生子归来后,董卿策划制作的《朗读者》,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带给我们质朴和真诚的力量,是一个非常用心的节目。失去自我的父母是危险的,也是可悲的。危险在于对孩子的教育将存在问题,失去自我的生活将是寄生于世的状态,对于个人来说即是危险的,也极度的可悲。
4.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是也不要太背离了自己实际的经济状况。 这个背后是过度的宠溺小孩。如果父母有这个界限意识,就不会发生孩子因为母亲不能满足自己买豪车的要求而捅死母亲的事情。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从来没有经历过想要而不得这一心理状态,是一件极度恐怖的事情。我一直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溺,终将害了他。
我崇尚海桑的《给我的孩子》中讲到的:“孩子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爱你,仅此而已。 ”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小孩,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答案。
如果我决定要一个孩子:我纯粹的希望用生命的降临感知生命的神奇,用自己的爱陪伴另一个生命的成长。仅此而已。
-END-
其实父母养孩子的重点不是孩子将来的回报,也不要纠结养孩子值不值,而更应该问自己愿不愿意。如果自己不愿意,还没准备好,那就再等等,再多经历其他的事情。养孩子应该是精神上的陪伴,而不是物质上的保障。同时,养孩子应该少一点目的,这样父母会释然很多,不会太过于强求孩子做这做那;孩子也能更好地选择他们自己的人生。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定要生孩子的观念。随着现代年轻人思想的开放化与对事业的热爱,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太清楚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也清楚养了小孩自己的生活可能就会被打乱。尤其随着女性的独立自主不断增强,她们想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不想将自己的青春太早被家庭孩子占据,甚至有很多女性坦言:不婚不育。
养孩子的意义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