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其善者而从之吧。这个封闭式销售渠道应该是针对开放式而言,应该许多行业开放式销售渠道导致恶性竞争,血拼价格和恶性扩张企图占领市场等,于是出现了封闭式销售渠道。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服装公司在全国以省或者直辖市为单位采取区域控货制度。一个代理商只能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开展营销活动。如果出现跨区域经营就要受到总公司的警告或者处罚。这样也是对周边市场的保护和很好的避免恶性竞争的方式。这个是分区域,是用得最多的。我想应该还有分货品,分组织什么的吧,,分享了我个人的想法。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日前正式通水,将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水量。工程采用“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据了解,中线工程全程有30多个水质监测站点,全天24小时监测水质,一旦发现水质的变化就会做出相应的举措。但是,调水全程安全保障管理依然挑战重重,各界对水质安全仍有担忧,水质监测和供水应急处理成为政府和业内关注重点。
在突发水源污染事故时,自来水厂的应急处理事关公众生命和健康,什么样的技术才是适宜的净化处理技术?采用应急处理技术去除污染物时应该注意什么?有哪些关键设备及工程设计需要采用?
在近日举行的2014中国水博览会“第三届水质监测技术与管理论坛”上,记者就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和实施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教研所副研究员陈超进行对话。
供水安全要应对哪些污染源?
突发自然灾害;水污染问题严重;工业事故排放与运输事故泄漏难免发生
记者:近年来,供水污染事故频发,主要污染源是什么?短期内会有改善吗?
陈超: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突发巨大自然灾害时,城市供水工作往往受到巨大冲击;环境形势严峻,水污染问题严重;工业事故排放与运输事故泄漏;城市供水行业缺少应对水源突发污染的能力等。这些原因,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比如,工业事故中的污染物排放是造成城市供水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部门2006年的一项调查,全国总投资近1.015万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这些风险源都威胁着饮用水水源和供水安全。
此外,近10年来,虽然工业事故污染物排放的频率逐渐下降,但是很多地区交通事故中污染物泄漏的比例在上升,这些事故也直接造成供水污染并急需采取应急供水处理。
同时,在长江以南一些有色金属矿藏比较丰富的地区,比如湖南、广西、贵州、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区,发生水污染事故的频率也较高。由于其中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对于安全环保的投入较少,导致事故突发频率较高。
应急供水薄弱环节都在哪儿?
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理技术常规工艺和规范化的应急处理工程建设指导,城市供水行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记者:当前应急供水中,供水企业不能及时高效供水,薄弱环节在哪儿?
陈超:应急供水主要面临3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理技术常规工艺,缺乏规范化的应急处理工程建设指导,以及城市供水行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很多供水企业在应急供水中往往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理技术常规工艺(在很多情况下包括深度处理工艺),从而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缺少系统的应急处理技术,事故发生时供水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应对处理工艺。
在突发水源污染事件时,公众常会认为没有合格的饮用水的全部原因是自来水公司处理工作没有做到位,但实际上往往是自来水公司没有合格的原料(即合乎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却还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即达标的自来水),要达到这一要求对供水企业来说非常困难。
同时,我国还缺乏规范化的应急处理工程建设指导,缺少应急处理设施设计和建设的规范化技术指导。
记者:供水行业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有什么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
陈超:城市供水行业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还很欠缺,必须加强建设。针对供水行业在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事件中的薄弱环节,城市供水行业应该开展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强化应急处理系统建设,以便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水源污染事故,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此外,供水行业还应开展应急处理信息收集工作,对污染物的浓度、持续时间、影响区域、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水厂是应急供水处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应该开发高效的应急处理技术,以及便于操作的应急处理设施,帮助自来水企业控制污染。此外,供水企业还要重视应急组织管理,把应急处置的各个工种、要素整合起来,在管理上进行提升。
记者:在应急组织、城市规划等方面政府还应该进行哪些工作?
陈超:政府在水厂建设和城市规划上需考虑到应急处置的需求,在规划时留出应急处置的水源。此外,还应兼顾应急处置水厂的建设能力,以及管网建设能否提供在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处理等因素。
供水不仅是企业行为,还涉及政府行为和公众行为,其公众性的属性会在应急供水上得到突出体现。突发事故时,需要考虑到从政府层级调动多水厂的切换、多水源的调取工作。同时还应进行集成性工作,把单项技术集成在一起,并列明应对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的清单。此外,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应急处理,以及对后续工艺的影响等问题也需要研究解决。
哪些是应急处理重点?
明确应急处理的污染物质种类,并完善相应标准;关注藻类等热点污染物质
记者:我国目前与饮用水相关的标准有哪些?在应急处理方面,标准是否还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陈超:首先应该明确应急处理的污染物质种类,并完善相应标准。我国目前共有4个与饮用水相关的标准,分别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这些标准共有的152个指标中除综合性指标和感官形状类指标外,所有的污染物项目共有128种。
我认为应该适当增加饮用水标准之外的热点污染物质,如:藻、2-MIB(2-甲基异茨醇)、土臭素、硫醇硫醚类等。加上各标准中的污染物项目,饮用水取水、供水环节污染物的种类共约150项。有些污染物是关注重点,比如藻类,但是藻类细胞从未列入到任何标准,成为水质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物。
记者:近年来,我国有不少湖泊、水库暴发藻类污染事件,藻类暴发有什么危害?针对藻类污染有没有成熟有
效的技术?
陈超:藻类造成的水源污染必须加以重视,比如在太湖、巢湖、秦皇岛等地区都发生过水库中的藻类发生事件。藻类暴发带来水厂运行困难、出厂水藻含量偏高、一般嗅味问题、藻类代谢嗅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等)、恶性臭味事件、恶性生物毒性事件等问题。
针对藻类暴发产生的藻细胞、致嗅物质、恶臭物质、藻毒素等各种特征污染物,可以综合采取化学氧化、粉末炭吸附、强化混凝沉淀/气浮等技术,来实现各种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避免相互干扰。
基于现实设计应急处理工艺
处理效果显著;能与现有水厂常规处理工艺相结合;便于建设,能够快速实施,易于操作;技术经济合理
记者:如何选择适宜的应急处理工艺和设施?
陈超:应急处理技术选择应该满足多项目标要求,如应急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显著;能与现有水厂常规处理工艺相结合;便于建设,能够快速实施,易于操作;费用成本适宜,技术经济合理等。
应急供水处理技术首先需要高效,能与现有水厂常规工艺相结合。因为90%的水厂都采用常规工艺,一些突发污染事故发生在在边远地区,条件恶劣,所以必须基于现实设计应急处理工艺。
同时,应急处理设施应便于建设,能够快速实施、易于操作。此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成本应该适宜,技术经济合理。因为,在突发污染事故之后为应急处理埋单的往往是供水企业,企业需要背负一定成本,因此成本必须要合理适宜。
此外,我国应该重视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一方面,应急处理技术可以转化为设备生产。另一方面,应急处理也需要监测设备、监测仪表进行支撑。先进的处理技术无论对设备厂商还是水质监测厂商的生产工作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自1952年开始,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
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
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
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995~19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21世纪伊始,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通过硬化明渠输水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水源基本可以自流到广大的北方地区。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输水工程和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三大部分组成。
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远期将达到年均130亿立方米。为减少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大幅减少、对湖北中部地区的不利影响,修建湖北省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一是适时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节能力,主汛期除保证防洪外,调节库容达98亿立方米,汛后达190亿立方米。总干渠两侧已建成大量的水库,可以承担“充蓄”调节和“补偿”调节的任务,另有瀑河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通过总干渠并采用已有成熟经验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确保供水调度安全可靠。
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总干渠位于平原的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与受水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连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机动。
三是具有丰富的水源后备。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视远景需要可以从长江三峡引水。
四是在给渠道沿线城市供给水源的同时,可以通过穿黄工程南岸分水闸在黄河中游给黄河中,下游流域补水。结合黄河调水调沙等工程联合运作,在黄河中游以补充长江清水的方式稀释泥沙,冲刷河床,补给水源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及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
2012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在做最后冲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天津干线工程收尾于年底完工。
2012年6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探求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监理途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全部实行了建设监理制。建设监理制度的推行,在保证质量、节约投资、控制工期、保障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监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4年2月22日上午10点,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工程两条隧洞开始充水试验。
截至2014年7月底,南水北调中线率先通水的京石段工程,先后四次向北京市应急供水,累计向北京输水16.1亿立方米。
2014年9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线隧洞充水水位达到设计要求高程,标志着穿黄隧洞工程充水试验成功,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至此,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全线具备通水条件,为顺利实现今年汛后通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截至2015年12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分水水量21.7亿立方米,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水质稳定达标,其中向北京输水8.22亿立方米,天津3.73亿立方米,河北1.25亿立方米,河南8.4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年来,沿线水资源紧张态势有所缓解,水质明显改善,但缺水形势依然严峻,节水绝不能松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