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孩子打了其他孩子后,我们可能会生气、紧张、焦虑……接着可能会去呵斥,甚至惩罚孩子。
然而,这些只是外在手段。为了彻底杜绝打人行为,家长必须处理好导致孩子打人行为的内部情绪。给你以下建议。
1尽量提前预防。
如果孩子经常在社交场合打人,你其实是可以预判到的。
建议你尽量时刻待在孩子身边,让他感觉到你和他密切在一起。这样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孩子感觉自己是能处理好的,因此就不太会出现情绪失控的表现。
如果你发现孩子变得紧张,就站地更靠近他一点,最好是站在他与另一个孩子中间。你的靠近,会让孩子镇定。你可以将他不动声色地与另一个孩子隔开,并尽量用其他事物分散他的注意力。
2如果你的孩子打了人,请深呼吸。
提醒你自己:孩子打人是因为他需要关心。他可能觉得不安,或者害怕了。告诉自己:我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从自我管理角度为孩子树立榜样,有意识地降低说话声音,深呼吸,慢慢平息紧张与不安情绪。
3及时向被打的孩子表达关切。
最好的情况是,现场有另外一个成年人先关心受到欺负的孩子,如果没有,你就应该亲自安抚那个孩子,这也能给你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当场对自家孩子发飙。
当受到伤害的孩子冷静下来后,你可以抱住自己的孩子,同时关切地看着另一个孩子,对他说,“贝贝(如果你的孩子叫这个名字的话)打了你,我们向你道歉。他忘记好好说话了。阿姨和贝贝都希望你现在感觉好些了。”
4带孩子离开。
告诉你的孩子:“打人的行为,是会伤害别人的。妈妈和你一起冷静一下好吗?”
5尽力避免责备。
可能家长会想:我难道不应该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吗?没错,但是,你的孩子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呀!他只是无法控制情绪。当下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处理好自己的情感,这样他才会逐渐建立起正确的行事方法。
你可以跟他说,“打了谁谁谁,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也挺难过的……妈妈很抱歉,没能及时过来帮忙……我现在就在这儿……你很安全……”。
如果只是一味责备,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人,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想:“妈妈说我做错事了……我一定不是好孩子……要是妈妈因为我不好就不再爱我了怎么办?”
他们会感到害怕,并处于防御状态。他们会低头看着我们,甚至不吭一声。
6接受孩子情绪崩溃。
如果你把孩子带离现场后,孩子开始情绪崩溃大哭,这是好事,是打人行为产生后的一种负面情绪的爆发。
孩子越伤心,卸下的负面情绪越多,随后就会平复下来。给孩子更多关怀,少一些训斥,帮助他们感到安全就好。
7找准时机,耐心教育。
一旦你和孩子冷静下来,便可耐心教育了。当然了,并不是说此刻你要开始斥责孩子,而是尝试和孩子沟通,同时尽力了解打人背后的真实原因。
可能你的孩子是出于缺乏安全感;也可能他害怕受欺负,所以反过来会采取打人的方式。
你可以这样说,“宝宝,记得今天你在公园打了那个小哥哥吗?还记得他有多难过吗?能不能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了呀?”
倾听孩子的回答并引导他回忆:“哦!你生他气了是吗?……嗯嗯还有呢……”
然后,你可以试试这样引导,“下次当你生气了,除了打人还可以做什么呢?”然后让孩子回答。
如果他一下子答不出来,可以给他一些提示,比如“下次,你可以叫妈妈过去吗?你可以叫老师帮助你吗?”
你可以在家里和孩子练习这些回应方式。拿出一个毛绒玩具出来:
“来,我们来练习一遍。现在你很生这只小熊的气,你想打它。但是,你要记得,你还可以做其他事情哦!你可以叫我过去,对吗?我就站在那边和另一位妈妈聊天。所以大声叫我——妈妈——然后我就会过来了。现在可以试试叫下我。”
孩子打人,我们会觉得不安。我们会害怕孩子做错事,甚至会怀疑自己没有尽到家长责任。
有害怕的情绪涌现出来,并不是坏事,只有主动去体会、接纳情绪,情绪才会慢慢消散。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去管理好情绪,给他们更多安全感。
当孩子的焦躁、不安、恐惧感减弱的时候,孩子就不会有打人的举动。这不就是我们希望营造的未来吗?
希望家长朋友们好好学习一下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非常让家长不解的阶段,就是孩子突然变得很暴力,见谁都打,不管是家里的老人还是孩子身边的小伙伴都非常容易中招。为什么会这样,是孩子性格变差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有的时候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打老人,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认为孩子“反天了”。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出于恶意,可能是他独有的一种交流方式,家长正确看待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场景1:九个月宝宝最爱扇人脑袋
在东北话里,扇人脑袋有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削脑片儿”,就是冷不防照人脑袋上招呼一下,这个技能如今被九个月大的子陵(化名)练习得如火纯青。看到女孩儿,子陵也一点不懂的怜香惜玉,上去就给一下。看到比自己大的孩子,他也毫不畏惧,只要对方有低头的时候,他瞅准时机肯定会扇人脑袋。
旁人都夸孩子虎头虎脑的有意思,而且孩子小啥也不知道,总共也没多大劲儿。可宝妈心里却很着急,这毕竟不是啥值得宣扬的事情。一天宝爸下班回家,子陵恰好在门边,爸爸高兴地“招呼了”一下子陵的头,宝妈瞬间明白了。
原来,宝爸平时就喜欢这样和孩子“互动”,孩子小有样学样,居然就记住了。宝妈连忙制止宝爸的行为,但爸爸却不以为然。
场景2:一岁半女孩以打人为乐
佳佳(化名)是个一岁半的小女孩儿,曾经是家长眼中的乖乖女一枚,如今却变得非常爱打人,而且总是对身边最亲近的人出手。奶奶、姥姥家都住一个小区,每天相约一起带娃,从前孩子都很听话,很好带。如今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喜欢打奶奶和姥姥。
比如一起在园区踢球,奶奶踢一脚,宝宝踢一脚,可是佳佳却忽然上去抱住球,然后伸手打奶奶一下,姥姥过来指责,她也会再打姥姥一下。打完后佳佳一边跑一边笑,把两个老人弄得哭笑不得。
“她好像对此特别感兴趣,觉得很好玩。”最后,姥姥只能这样解释孩子的行为,但也苦于找到解决之道。
一岁左右的娃打人,很可能是在发出“交往”信号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是比较容易动手的孩子,往往越具备社交能力,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显示出一些攻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观察你会发现,这种攻击性行为多半发生在精力旺盛、身体强壮、活泼好动的娃身上。
在性别上以男孩居多,在年龄上在一岁到两岁之间,这要看孩子个体发育的差异情况,也就是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萌芽,家长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爱打人了。其实这个阶段孩子的动手行为,绝大多数都不是有意识的“打”,故意想伤害谁,而极有可能是他正在发出“交往”信号,想要和被打者建立起正常的社交行为,其实他是在表达社交欲求呢。
孩子为什么突然“暴力”1、 模仿大人的社交模式
就像子陵小小年纪就动手打人,其实他是无意识的,因为这都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先天的示范作用。
爸爸以这种“粗暴”的开玩笑的方式和孩子互动,让娃误以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模式,甚至能体会到这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因此也学会了“拿来主义”,直接照搬。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这可能并不是打人,也意识不到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而是和大人见面说“早上好”、“你好”意义等值。当娃动手动脚的时候,其实正在和你示好呢!
2、 不善表达,借助肢体语言沟通
孩子尚小,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更是不成体系,有的孩子在这么大的时候可能连“爸爸”、“妈妈”都没叫过。一方面不善表达,另一方面又迫切地想要结交小伙伴,怎么办?那就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吧,于是就有了疑似打人的举动。
我们会发现,一岁左右的孩子普遍存在打人的现象,这是因为孩子的身体发育往往滞后于大脑发育,所以就会出现肢体动作和大脑所想不一致的情况——本来只是想和小朋友打声招呼,结果手一扬起来变成了打人的姿势;本来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表达,冲突就这样发生了。
3、“打”是娃在寻找与他人连接的方法
著名美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说:“身体接触能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情感。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越猛烈,情感的反应就会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会越健康。”
当孩子想要和别人进行连接或者交往时,身体接触是最直观的,但因他们还无法掌握社交的礼仪,往往就演变成了“打人”。一岁左右的宝宝打人,可能不是真的在“打”,而是在试图唤起对方的注意,想要和对方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换句话说,打只是前奏,是错觉,交往才是最终的目的。当然了,对方小朋友并不一定能接受,家长也会不理解。
如何帮助宝宝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宝宝打人也要分情形对待,对于一岁的孩子来说,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上纲上线,娃有很大概率是在表达一种社交诉求,而并非本质变坏。
这个时候呵斥和批评孩子,一方面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话,另一方面也不必苛责,这就是孩子成长阶段中的必经之路。那要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社交呢?
1、引导孩子用礼貌、温和的方式与人交往
可以鼓励孩子以分享玩具的方式,建立起与小伙伴的友谊,还应该告诉孩子,表达交往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你可以轻轻地拉起他的手,和他一起玩耍,而不是非要“喊打喊杀”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孩子虽然小,但家长也应该教会其一些社交礼仪了。如教孩子说谢谢,或者用手势来表达,不经允许,不随便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等。有礼貌的孩子,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2、 减少父母争吵、暴力的影响
宝宝打人很可能出于模仿的动机,家庭的影响格外重要。如果父母在家总是争吵不休,甚至还会出现动手的情况,这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他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并把这种相处模式带到自己的交往中去。
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人,如何表达爱,这不仅会影响到他幼时的择友标准,还会伴随一生,成为他人际交往中最稳定的部分。
3、 帮助宝宝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圈
小孩子之所以缺乏友好的表达方式,而是习惯于用“打人”来打招呼,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社交圈太小。有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宅在家里,很少和同龄小朋友互动,还有的孩子玩伴很少,仅限于亲戚家的小孩。
接触少,社交练习就少,改正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圈,所谓高质量就是尽量找到宝宝喜爱的类型,和他一起玩耍,友好互动,给孩子交友创造平台和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