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本人是2021级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我想以我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求学一年的经历为你解惑。
一、北大与医学部
在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原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改名北京大学医学部,原校区成为北京大学学院路校区。虽然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招生时使用的招生代码不同,但录取通知书与毕业证都与校本部同质。
医学部是主任制的,比如现任医学部“校长”乔杰院士,是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是医学部主任,其实医学部不存在校长这一职,但在医学部校区,乔杰院士如校长一般亲切。
二、院系及专业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区内设有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学人文学院,更有众多附属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顶尖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医学英语等专业软科排名均名列前茅更有全A加持。
三、学校生活
首先,医学部校区真的不大(那种从南门就可以直接看到北门的那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环境及地标风景
北医的校园生态很棒,早晨你可以听到百鸟鸣唱,下午猫猫慵懒地翻动它的身体,晚上还可以与草丛里的刺猬偶遇。我对花类不是太懂,校园里的有太多的花树,他们种类各异真的记不住了。
地标建筑
a.厚道石(厚道传承,薪火相传)
b.医学科技楼(北京大学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
c.解剖楼(医学气息及其浓厚,在这大体老师给我们上医学第一课)这里有自习大教室供学生们24小时学习
d.等等 还有许多楼宇不一一介绍了每一个都是历史与现代美学的结合。
2.宿舍
北医宿舍挺多的,因为不只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也都有自己的住宿楼,1号楼,2号楼,3号楼,4号楼,5号楼,6号楼,7号楼,8号楼,还有留学生公寓,博士南楼北楼,中南楼等。这些宿舍条件不一,住宿人数1-4人。其中5号楼,留学生公寓以及博士楼有独卫。
3.食堂
作为北医的学生其实是可以在本部与医学部两个校区之间自由出行的,所以在坐拥本部十多个食堂得到同时,还可以享受医学部四个食堂独有的风味。
a.跃进厅
这是北医最大的食堂,有三层,每层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跃一,学生食堂,价格低,味道好,种类多,大爷大妈也不会“颠手”。
跃二,风味餐厅,在这里可以体验大多数在校外小吃店才能买到的食品,包括小龙虾
跃三,中餐厅,这是学生老师聚餐会选择的地方
b.德园餐厅,风格与跃二类似(不知道为什么图片传不上来)
c.快乐食间,这里有减脂增肌套餐
d.清真食堂
4.体育馆
集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乒乓球馆,排球馆,网球馆,健身房等于一体,现代感十足,体验感拉满,而且价格优惠。
好了,就浅浅介绍到这里吧,这些在历史浓厚的北医面前只是凤毛麟角,欢迎大家关注后续,望采纳,谢谢。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在出国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在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她几乎用尽了实验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到有丰富资料的图书馆学习,中午拿出一份夹心面包充饥。除此之外,还广泛地参观了伦敦各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如蔡尔斯妇科医院、伦敦妇幼医院、伦敦妇婴医院等。参观了镭放射治疗中心站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设备,这启发提供了她的研究思路,奠定了她研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基础。最后她又到英国皇家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在自己的老师科主任的实验室内进行小儿宫内呼吸课题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被推荐到伯明翰市举行的英国妇产科医学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同年,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多次邀请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6年6月,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建成,林巧稚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文革开始,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 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