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配方(制50碗)】:
上白面粉2.5公斤食盐25克鲜虾仁250克净青鱼肉250克蛋皮丝500克鸡蛋清300克鲜鸡蛋5个青蒜末75克绍酒75克净猪腿肉1.75公斤精盐50克味精50克鸡清汤(咸味)10公斤熟猪油300克干米粉500克(约耗75克)
【馄饨制作方法】:
1.将面粉放入面缸,中间扒窝,把食碱用清水550克溶化后倒入,加进鸡蛋清(如夏天制作,清水减50克,鸡蛋清减100克),揉成雪花面,饧20分钟后再反复搋揉,然后上面机轧制(双层2次,单层3次。在单层轧制时,撒干米粉防粘)。待面皮轧好,摊放在面板上,叠成数层,用刀切成9厘米的正方形馄饨皮子,共500张。
2.将猪腿肉、青鱼肉洗净,分别切、剁成米粒状末与虾仁放同一盆内,加鸡蛋、绍酒、精盐、味精(25克)和清水600克,搅拌均匀成馅心(3.25公斤)。
3.将面皮斜放在左手掌上,挑入馅心(6.5克),然后将皮的一角向前翻卷,包住馅心卷至面皮的一半(呈三角形),将翻卷处两端搭住,捏成"元宝状"的生馄饨。
4.将味精(25克)、熟猪油、青蒜末平分放入50碗中。铁锅内加清水10公斤,用旺火烧沸,将生馄饨分3批煮,至沸时略加少许清水,待馄饨浮起,每只碗中先冲入事前调制的鸡汤200克,然后将馄饨捞出装于碗内,再撒上蛋皮丝(10克)即成。
一斤肉可以做8--10碗扁肉。
按照皮和肉馅的比例为一比一算,一斤肉馅能包80--100个扁肉馄饨,按照每10个扁肉馄饨一碗,则可以做8--10碗扁肉。
沙县扁肉因其馅料、汤料、吃法、调味上的差异,分为煮扁肉、炸扁肉、炝扁肉、三鲜扁肉、虾肉扁肉、扁肉面等20多个品种。
它的最大特点是皮薄馅多,据说1斤面粉能够加工出400~500张皮坯,可想而知这皮有多薄。馅肉选择的是健康肥壮生猪的前后腿瘦肉,肉质新鲜红润,肌肉紧缩,有弹性,并去掉皮骨、筋头和肥膘。
最特别的是在皮、馅里加碱,这样一来,皮坯变得更有弹性,且不易酸败变味,馅料则增加吃水量,脆嫩有味,嚼劲十足。煮熟后,晶莹通透的扁食,载沉载浮于白浓的高汤上,再撒上翠绿的葱花,清香扑鼻,诱惑难当。
扁肉的相关起源
扁肉(也称“扁食”)在北方称为“馄沌”,西南巴蜀一带称“抄手”,广州谓之“云吞”。皮薄馅大,味道鲜美,为各地群众所喜爱。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广泛流传,在福州老一代称扁肉为“建郡扁肉”,相传是由建瓯人所创制的,虽然没有历史明确记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从名称推测出来,“建郡”即指建安郡(公元260年三国时吴国所设,郡治在今建瓯),如此算来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沙县公元405年设县之初就是归建安郡管辖,所以扁肉传入沙县是应在建安之后。
上述地方沙县、建阳、政和在历史上都曾是建安的管辖地,因此流传开是自然。至于屏南、周宁由于与建瓯、政和接壤,传入也是在情理之中。而尤溪扁肉则由沙县传入,其宗主在建安(建瓯)。名闻天下的“沙县扁肉”乃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根源出自建瓯,在制作方式与建瓯扁肉一致。
至于“建郡扁肉”何时传入福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福建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城市,其经济文化及民间交流是非常密切的,今日福州“榕城”的称谓就是因北宋时期,福州太守建安人张伯玉(今建瓯人)号召百姓按户种植榕树,全城出现“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而得,由此我们从侧面也可以看出两州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然而今天在福州正宗的建郡扁肉已经鲜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沙县扁肉
你想问的是320克肉馅能包多少馄饨吧?54个馄饨。一斤是500克,按照皮和肉馅的比例为一比一算,一斤肉馅能包80个馄饨,320克肉馅能包54个馄饨。
馄饨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面食。馄饨在演变中分化出饺子。制作馄饨时,先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