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孩子的确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除了孩子自身精力旺盛之外,还跟妈妈的年龄、精力、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夫妻关系有关,你们经济压力难免会分心费神。而且如果你对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来看,是个想法很多、心思比较重的人,有没有人替你分担,疲惫可能就是常态。要学着把自己的压力分散出去,比如可以有父母帮忙带,那就适当地让自己放松休息一下。
(2)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各自对应的特点。
0-3岁的孩子需要陪伴,过了这个阶段,孩子就要学会体验分离和独立,不管哪个阶段,孩子总是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的,父母可能不耐烦应付孩子没完没了的探索和提问,不妨找到一套和孩子相处的规则和方法,争取让双方都满意。
(3)大概没有一个人可以把孩子带到十全十美,不要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孩子。
你也不要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孩子不止是要和一直父母在一起才能建立亲密感,也需要和其他亲人多接触。最重要的是,一个情绪良好、状态积极的母亲陪伴一小时胜过状态糟糕的母亲陪伴一整天。不管你怎样选择,是在家全职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都会有利弊,但孩子的成长促进需要正向的情绪和环境,什么能让你更开心就去做什么。
中午,隔壁村的小轩崽来玩,奶奶笑着吐槽:他太难搞了!带他费劲啊!我留意了一下祖孙俩的相处,发现孩子费劲的原因在这三个方面。
我发现,短短五分钟,小轩崽换了无数个玩的,每一次都被叫停。
刚开始,他在花圃边捡小石子、泥块,奶奶提醒,“脏呢,不要玩了!一身脏的噢。”然后,他捡了一块瓦片,光屁股(穿着开叉裤)坐在水泥路面砸。“地上凉凉,快起来。”
看到我在水井边压水,小轩崽也要做。他奶奶和我妈同时制止,“小心摔倒。你还小压不动呢。”
他试着做了一下,走到井边的四级台阶。最上面一级台阶稍微高点,他没法站着走上去,于是双手着地爬,爬上去之后直接就趴在地上。“哎呀快起来,地上有鸡屎的,脏脏!”
看到井边一个闲置的腌菜瓦罐里面有水,他走过去。还没走近,奶奶的声音响起,“不能碰啊,弄湿衣服,打的呢!”孩子瞅了两眼,走开了。打算走进我家旧堂屋去。“回来,不去那里呢。我们要回家了。”奶奶喊。
小轩崽返回来跟着奶奶往回去的方向走。才走几步,经过我家邻居屋前一堆砖头,他拐进去两手搬起一块砖走路,“别搬砖呢,呆会砸到脚痛。”话音刚落,听到哇的一声,果真砸到脚了。还好他穿的运动鞋比较厚实。
这下,奶奶终于可以抱着哇哇大哭的他回家了。
过于频繁地提醒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
从上面的记录我们看到,当大人在聊天时,如果孩子手头没有事情做或者新鲜玩具玩,他就会去找事情。当一件事被制止,他又会去做另外的尝试。总之 他是不会停。如果找不到被允许的事情做,孩子就会出乱子。这样做的影响是:
就像绘本《大卫,不可以》里面那样,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有被提醒不可以的时候。
在幼儿工作中遇到很多这样的事例。曾经看到两个接近一岁、刚刚学着走路的宝宝在玩。其中一个男宝宝拿着一个积木往同伴头上敲。老师用手挡住并告诉他不能用这个敲人脑袋之后,他又捡了个小 汽车 ,要往那个同伴头上敲。
这一次,老师用手挡住男宝的手,跟他说,“车是用来在地上开的”,说完做了个地上开的手势。男宝听后,在地上开起小车来。没有再去敲同伴脑袋。
两三岁的孩子,也同样如此。
那是放学时间,还有几个小朋友与家长在园区的波波池边,家长与老师在聊,孩子在扔球。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一直把球扔到波波池外。实习老师叫了他几次都没用。。
我走过去,捡起一个地上散落的球,往波波池的墙壁扔,叫他看球弹回来,并提醒他,“这样扔更好玩,而且球也不会跑出来。请你把外面的球这样扔回去!”然后,孩子把外面的球扔回去了,再也没有往走廊扔。
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
对于一岁多的孩子,很多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放在手头在玩的事情/东西上,即使听到也如耳边风。不管你喊多少遍!
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家老二正处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有时候就几步远,看到她把桌上篮子里的玩具全部往地上倒,炒着菜的我告诉她,“小仙仙快停下!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放进篮子里。”结果她看你一眼,继续用手把桌上剩余的玩具扫到地上。
当我走带她身边,蹲下跟她讲,“桌上的玩具不玩了,可以放进这盒子里。”然后示范她捡起地上的玩具放回去,她就会模仿,然后逐渐记住要怎么做。
1.告诉孩子能做什么、能玩什么。
没有生命危险和卫生问题的,就让孩子玩,玩过之后及时洗手。避免过于频繁地提醒、打断孩子的玩耍。
2.走到孩子身边,与孩子同一高度说话。
当隔空喊破嗓子都没用的时候,不妨走到孩子身边,蹲下跟孩子在同一高度,用正常说话的方式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他才能更有效地接受到你的信息。
3.示范是最好的指引。
众所周知,孩子爱模仿。当你好好说,孩子还不理的时候,可能你讲的话太多,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还可能是他觉得自己难以完成,不如收拾一地的玩具。
所以,做个动作示范,配上简短的语言指示,必要时帮孩子分担,并且把这工作弄得很好玩。孩子就会学你了。
喜欢 探索 是孩子的天性,做不同的尝试是孩子的本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探索 空间,你省心一些,孩子的成长也更有利一些。
#2020生机大会#
孩子上幼儿园的妈妈们可能都经历过,送孩子上幼儿时,孩子各种闹腾不愿意上幼儿园,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让很多妈妈都无法忍受,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可能受了很多委屈,或者在幼儿园也会这样大哭大闹。但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幼儿园表现都是非常乖的。
再举一个例子,妈妈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年恋爱的时候,自己闹小脾气是为什么?你会跟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撒娇闹脾气吗?
孩子其实也一样,他们会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或者人来淘气、不听话。这是因为淘气、不听话都是孩子走向自立的过程,通过这些行为,孩子才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样的挑战和破坏,孩子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对自己最好的人、最包容自己的人、陪伴自己最久的那个人面前调皮捣蛋、不听话,而这个人一般都是妈妈!
因此,妈妈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不喜欢自己,或者真的觉得是自己把孩子惯坏了,这恰恰说明妈妈和孩子的关系非常好,因为只有孩子感到足够的爱和信任时,他们才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其实跟大人们的做法没什么根本不同。
与之相反,生活中有一些孩子特别懂事,习惯通过取悦他人来赢得关注和爱,心理学把这种孩子的性格叫“讨好型人格”。
这些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注,或者家庭环境比较恶劣,比如父母关系不好、离异家庭、二婚家庭等等,从小生活在这样环境的孩子,他们会通过慢慢变乖来赢得父母的关注和爱,所以那些从小很懂事的孩子,一般都很可怜。
曾经有一个大数据调查,希望通过一些样本,找出那些成功孩子的父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其中的一条是,妈妈的焦虑水平要低,也就是说脾气越好、情绪越稳定的妈妈对孩子影响越正面。
所以面对在自己面前整天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妈妈们是需要一个非常非常强大的内心,需要不管外面的人怎么说,妈妈们都要笑着去应对,用爱和规则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毕竟妈妈们只有稳住自己,才能拖住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