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来说,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谈到的安全感,依恋感,信任感,存在感和边界感依然重要,但又具有独特的阶段性心理需求。除此之外,3至6岁的儿童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历程,那就是他们需要完成与母亲的心理分离,认同父亲。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如果孩子总是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不论爸爸在家里做什么,都会受到妈妈的轻视或者指责,那么,孩子既能感受到妈妈的不满,也能感受到爸爸的无奈,他心里就会产生冲突,爸爸到底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呢?渐渐的,孩子就会失去对爸爸的热情,甚至觉得爸爸很窝囊。在如此场景里长大的孩子将来进行异性交往时,就会容易出现问题,女孩子更多认同妈妈,便“打包”接受了妈妈的做法,欺负对方,压制对方,性格强势。男孩子既不认同妈妈,也没有形成对爸爸的认同,容易自卑,对无能,没出息,窝囊之类的信息格外敏感。
另外,有临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多动症是由于内心在渴望被拒绝的爸爸。
当孩子表现出对父亲的不信任,不尊重时,可能就是妈妈无意识的否认了丈夫的家庭地位,或是经常批评,指责丈夫。此时就需要反思一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家庭关系。
(一)用构图来排列需求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看孩子成长的需求
从这幅构图来看,不同层次的需求是有其规律的,也是一个由低到高发展的过程。
(二)从家庭教育角度去解读马斯洛的层次理论需要
1、生理需要求为第一需要。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除少数贫困家庭之外,大部分孩子都不再为生理需求而苦苦挣扎。如此说来,第一需要基本没有问题。
2、安全的需要为第二需要。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你时刻在为孩子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诸如交通安全,免受暴力侵害,饮食安全,运动安全等,这些可能大部分家长都能做好。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如果我问问你这个做父亲,或者做母亲的,你本人拥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吗?比如你是否为孩子的成绩而焦虑?你是否为孩子在校成绩排名而焦虑?你是否为孩子不认真学习而烦恼?你是否为孩子不听你的话而恼怒?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只要你不懂家庭教育,又看不透学校教育的种种问题,你肯定内心七上八下。只要有风吹草地,你就会惴惴不安,比如老师电话投诉你的孩子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比如你孩子在学校违反纪律,比如你孩子成绩不理想,你肯定内心火上房一样急,对吧?当你这位家庭教育责任人尚且没有心理安全感时,你能否给孩子提供一份心理安全感呢?答案很简单——绝对不能。
3、归属与爱的需求为第三需要。很多家庭的孩子其实并不幸福,因为大多数孩子是生活在父母的无限期望与梦想之中,孩子从小到大都在为完成父母的梦想而努力着,这话你想想,有没有道理?当一个孩子没有自己的梦想时,就成了一具具玩偶,失去了自我。归属感是什么?是一个孩子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在父母身边,在老师身边,在玩伴身边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可仅拿孩子的家庭归属感来讲,就有很大的问题,比如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犯错,不管小错大错,只要犯了,就一顿斥责、批评、打骂。以此试图让孩子不再犯错,或者少犯错。这种简单而盲目的管教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你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认识错误,没有教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孩子有时挨了打还不知道错在哪的现象就成了很常见的事。骂多了,打多了,斥责多了,最后会导致一个孩子精神上的麻木,自然精神上的归属感也就消失了,只剩下物质上对父母的依赖。没有归属感的孩子,内心是绝没有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有多少会对他人付出爱呢?
4、自尊的需求为第四需要。很多父母常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自尊的工具,孩子成绩好了,或者在某些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了,家长就特别骄傲,好像自己有多么伟大似的。事实上,孩子所有的努力,你只是付出了你应该做的,你应该让孩子自己产生自豪感才对,而你则只需要用欣赏的目光审视着孩子的成长。当你身为育人者没有摆正位置,没有扮演好自己角色时,你就会常忽略孩子对自尊的需要。每一个孩子在出生后,除了智力和疾病的原因之外,几乎都处于同一起点,为什么后天的教育和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性呢?在我看来,问题绝大多数出在家长身上,因为你没有围绕孩子的自尊需求去鼓励孩子,也没有用适当的欣赏方式去激励孩子去努力。相反,却在一起起不当的批评和斥责声中,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慢慢地,你看到就是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面对自尊需求,需要父母们认真去思考了,就如你维护你的自尊一样,不妨换位思考一番。
5、求知的需求是第五需要。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上好学就是求知的全部!你错也不错啊?如果单纯靠课堂的机械灌输,孩子学的那点可怜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成长的需要。我一直强调,一定要关注孩子每次问的为什么?要经常利用亲子陪伴、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的机会,引导孩子随机获取知识,别看零散的知识,日积月累,慢慢就会让孩子认知和理解能力获得极大的提高。还比如人际关系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培养,是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但是在很多家庭之间的互动,群体之间的互动正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课余时间,大都被送去兴趣班学习了,没有了玩伴儿的孩子,孤独感从小便已经开始了。当某一天,孩子因为失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时,只要和品行较差的玩伴儿一起长玩耍,极易就学会了他们身上的坏品质和坏行为习惯。成长中的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接触大自然是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听力的重要途径,与玩伴的关系是今后选择与什么样人群并且融入其中的重要途径。
6、美的需求为第六需要。美是赏心悦目,美是开心的欢笑,美是得体的穿着打扮,美是语言的优美,美是知道感恩与包容,美是无数积极元素的整合。但看看我们很多家长,你行为美么?你心灵美么?你道德品质健康向上么?当你还在为无数的欲望而无穷尽的追逐时,实际上你的内心世界已经没有一片宁静的蓝天了,你的浮躁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你的家庭,你的孩子教育了。当然,有些家长常会为自己找借口,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我哪有时间去关注孩子对美的需求满足呢?其实,孩子对美的需求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在很多时候就是靠你去发现美的事物,并引导孩子去观察,通过教育影响来让孩子心灵深处植根美好的事物,让他们尽可能不去埋怨周围的一切不公平,不去找理由发牢骚。但是身为父母的您能做到吗?你回到家里谈话的话题中,有多少是包涵着美呢?夫妻之间的矛盾与纷争没有美可言,对老人的不满没有美可言,对同事之间的利益不均和不满没有美可言,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恨没有美可言。那么多不满你拿什么去让孩子获取对美的灵感呢。
7、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第七需要。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有的孩子自己动手组装了一件玩具会特别自豪,有的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而非常开心,有的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追逐嬉戏会特别满足,有的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完了动画片,用完了电脑游戏就很兴奋,有的孩子完成画作、弹完钢琴、练完书法、下完几盘棋后等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实现这些都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外在表现。但是很少有家长会从孩子自我实现后的心理感受与孩子做专题的交流,当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不断挑战自我,并获得进步与提高时,也就不会为自我实现而有目的地去继续努力了。相反,孩子在重复不断做一些事情的过程中,常会被老师或者父母挑毛病时,慢慢就感觉自己正做的事很无聊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兴趣,甚至在督促之下产生心理拒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