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个地方的政策吧,据所知,北京医院是可以报销的,大家到当地医院问问。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冬病夏治、内病外治方法,夏季将药物外贴敷于穴位来防治秋冬季呼吸道疾病。每年三伏天,本市许多大医院的呼吸科、中医科、儿科等科室常常门庭若市,贴伏贴的患者络绎不绝。
“三伏贴”的使用方法:
1、在贴三伏贴之前,应该将贴敷部位用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出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膏按照医嘱贴在相应的穴位上,并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
2、在贴三伏贴过程中,大家要注意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3-6小时,而儿童的贴药时间为2-4小时,具体的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哦。
三伏贴敷贴的注意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2、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4、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
5、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谨遵医嘱。
三伏天的中伏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注意什么?
俗话说“热在中伏”。7月28日是“三伏天”中伏的第一天,记者走访市区各大医院发现,贴“三伏贴”的市民众多。医生提醒,高温、高热、高湿的“伏天”里,衣食住行都有讲究,市民应注意。
昨日上午,记者在市中医院针灸科看到,不少市民排起长队等待贴药。在贴药处,医生先用纱布蘸姜汁按摩穴位,再贴上药膏,而一些市民还需要走火、拔罐,如果做得比较细致,贴一个“三伏贴”要花10多分钟。据该院针灸科苏医生介绍,“三伏贴”主要适合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颈椎病、风湿、关节炎、慢性胃肠炎、虚寒性痛经患者和经常出虚汗、怕冷的亚健康人群等。
高温、高热、高湿的“伏天”里,市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应有哪些讲究?著名老中医林禾禧提醒,穿着方面,应尽量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尽量避免黑色和深色衣服,深色衣服吸热快,散热慢,容易导致中暑材质上,麻、棉质的衣服吸汗快,透气性好,对皮肤刺激小,是穿衣的首选。饮食方面,传统医学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疗原则。盛夏,胃口不佳,多吃点醋能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应多吃蔬菜,苦瓜、莴笋、芹菜等都是佳品。肉食可多吃鸭肉,鸭肉性寒凉,适合体内有热、上火的人。水果可多吃西瓜、梨子等,帮助补充水分及营养。出行上,应躲避烈日,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白天外出最好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或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
此外,医生特别提醒,市民不要口渴了才喝水,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夏季人体容易缺钾,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应保持充足睡眠,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
当然,“伏天”里也有禁忌,市民应避免剧烈运动,其会引发血压升高、头晕眼花或中暑昏倒等症状避免长时间待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中,长时间在空调房会影响正常的代谢和分泌避免受热后“快速冷却”,若大汗淋漓时立即洗冷水澡,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热量会积体内,引发心慌、头晕。
石景山医院,同心医院,还有就是玉泉路的航天中心医院。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源于清朝的中医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
敷贴的膏药如提款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
三伏天是以农历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十天后)为中伏,第五个庚日(再十天后)为末伏,均为一年内最炎热的日子,人体阳气最为旺盛。
进行三伏天灸时会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麝香、细辛,敷贴于特定的身体穴位上,可防治过敏性鼻炎、咽喉炎、哮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秋冬发作的疾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