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一般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问题,一般只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但事实上,现在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中国青少年。即使中国抑郁症患者的数量飙升,并逐渐年轻化,这是父母不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结果。无数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许多父母仍然对再教育感到焦虑或选择视而不见。
但事实上,只有父母可能找不到孩子的内心问题,而缺乏爱的孩子的一些表现非常明显,根本无法隐藏。其他人可以知道孩子的心理缺乏爱,具体表现如下:
1、胆小很难结交新朋友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家庭和父母,与安全感有关的是孩子的性格。事实上,不难发现,那些性格好、粗心大意、阳光明媚的孩子背后有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家庭。在家庭中,无论谁相处得很好,尤其是每个人都非常爱这个孩子,所以孩子们非常自信和安全,所以他们阳光明媚,敢于和任何人交朋友。
这也是每个人心中的快乐水果,但相反,孩子的性格胆小,甚至很难结交新朋友,即使他们不敢独自结交新朋友。这表明,孩子们的心实际上缺乏爱,因为没有家庭的爱,所以他们非常胆小,没有信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种表现非常明显。你不需要太多的理解。
2、愿意取悦他人我们总是说每个人都应该自信,充满阳光,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不需要迎合任何人,但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非常听话、聪明、胆小,他们大多是任何关系中谦逊的一方。
不是他们性格好,而是他们愿意取悦别人,因为他们缺乏爱,所以他们渴望有一个人总是给自己幸福,无论是友谊还是爱。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受伤的一方,这种取悦别人的表现可以一眼看穿。真正爱你的人会告诉你,不需要取悦自己,不爱你的人只会利用你。所以不要让孩子成为被利用的一方。
3、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陪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你错过了生活,孩子的成长过程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无论你给他们找到多么好的保姆,无论多么好的照顾,这都比亲子陪伴更重要。我希望你能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或者总是为孩子们欢呼,让孩子们自信地知道他们被爱了。
内心“缺爱”的孩子,会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缺乏生活的勇气,拒绝主动与人接触交往;有些人表现为歇斯底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利益,强迫要求周围的人为自己服务,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规则,又主动破坏规则。买菜做饭会说“我不喜欢”“我不吃”,从来不会考虑她(他)喜欢。爱吃的东西吃撑了也不记得别人。饭菜不齐、人还都没全上桌,自己先开吃,好吃的自己独食;评菜让人讨厌。
缺乏爱的人会把自己的这部分缺失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别人也是缺爱的,所以就会拼命对另一半付出,而这种行为潜意识里的期望是,也希望对方同样为自己付出,否则就会失望也有可能是你未来即将缺爱。缺爱会让一个人安全感丧失,价值感降低,焦虑情绪上升,专注度和决断力下降等。懂一些心理学的人肯定知道,这些其实就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但他依然会时时感觉到冷。心冷。心冷的表现就是他的主体与客体无法交融、交汇。他视万人万事为无,万人万事视他为无。其实,如果看繁体“爱”字,一切都不用解释。爱只与心有关。就在那样的环境下我的话越来越少了,人也越来越自卑了,但是如果有一个人对你好,你就会记她一辈子,就觉得这个人什么都好,就很想感谢她,什么好的东西都想给她分享,因为缺爱。
缺乏爱的人会把自己的这部分缺失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别人也是缺爱的,所以就会拼命对另一半付出,而这种行为潜意识里的期望是,也希望对方同样为自己付出,否则就会失望内心是干涩的。童年也好、婚姻中也罢,缺爱的人最典型的是安全感不足。容易焦虑、担心、惶恐,害怕,这样的情绪很容易产生。这些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就是家庭因素。
六一儿童节那天,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个三年级小朋友的留言:
“其实每年我都不喜欢儿童节的到来,别的小朋友儿童节都有爸爸妈妈陪他玩,我没有,我觉得更孤独了。”
孩子的心声,让人感到格外心酸。
每个人童年时期,都对父母的陪伴、关心有很高的需求。
父母对孩子有积极的回应与互动,温暖的 情感 交流,会让孩子确认自己是重要的,感觉被爸爸妈妈爱着、关注着,内心充满安全感。
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会表现出 健康 、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底色。
如果孩子童年时期 情感 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童年期缺爱,给孩子带来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影响着他的心理 健康 、性格发展,以及未来与人的相处模式。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经历?”留言点赞的人很多,内容大都围绕这几点:
“自卑、敏感,渴望爱又害怕爱,很难开展一段亲密关系。”
“会不自觉地和别人保持距离,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
“讨好性人格,工作和感情中都习惯委屈自己。”
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现实生活中,缺爱的孩子,通常会有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表现,家长需注意:
胆小,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
回想学生时代,每个班级里,都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们通常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内向安静,不太爱说话。
在别的孩子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穿堂而过时,他们总是独来独往,显得很不合群。
有些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在身边陪伴,或者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缺少关注和关心,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对父母没有依赖感。
这样的孩子,常常感觉自己被忽视,内心缺少安全感,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感到压力、焦虑,害怕自己不被人接受和喜欢。
慢慢地,就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畏畏缩缩,不太喜欢和人交流,经常一个人行动。
敏感、自卑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仅限于学习成绩,很少与孩子交流,唯一的交流就是说教、批评,从不关怀孩子的感受和内心的想法。
有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很少对孩子表露出温情和理解。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即便家长爱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这份爱,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好像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
长期缺少认可与肯定的孩子,会形成低自尊,内心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这种空虚感,常常会伴随孩子一生,即便将来功成名就,内心还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童年缺失的爱,像孩子心里的洞,长大后再怎么努力,寻找各种事物去填补,都无法被填满。
敏感自卑的孩子,内心也比较脆弱,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在心里揣摩很久,造成比较大的情绪波动。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反应所伤,自我否定,心理内耗严重。
情感 冷漠、对人缺乏信任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对父母的记忆很少,父母在外打拼,平时对她也鲜少关心。长大以后,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淡,平时几乎不联系。
她说:
“我父母是善良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不会做父母,没有尽到一点父母的责任。”
成长中爱的缺失,孩子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感觉,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不信任的世界,没有人会真正关心自己。
没有被爱过的孩子,也很难具备爱人的能力。
于是,缺爱的孩子另一种表现就是 情感 冷漠,不太会主动关心、体贴人;不太信任人,总是对人充满怀疑和敌意,容易把别人的善意误解成对自己的恶意。
毕淑敏曾说:
“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 社会 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情感 冷漠,不具备爱和感恩能力的孩子,人生很难收获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过于懂事、讨好
缺爱的孩子,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爱,寻找爱。
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可,许多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表现得非常懂事乖巧,常常以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先,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通常很会察言观色,看到父母心情不好了,就害怕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想办法做一些事情让父母开心。
在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工作中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总是迁就别人,即便自己不愿意,也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因为妹妹体弱多病,父母把爱都给了她,而松子,则是被忽略的一方,父亲总是对她板着脸。
为了得到父亲的爱,松子一直努力让父亲看见自己,但是都没用。直到有一次,松子做了一个鬼脸,惹得父亲开怀大笑。
松子以为自己找到了获取爱的方法——不断做鬼脸,父亲就会开心,就会爱自己。这一做,就是20年。
缺爱的松子,在长大之后的爱情中,也一直在卑微、讨好,无条件付出,满足对方的任何需求,即便被家暴,她也默默忍受,因为她害怕得不到爱。
这样的关系终究是不 健康 、不长久的,即便用尽全身力气,松子依然过着不幸的人生。
看到这里,许多家长可能会感到疑惑,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爱孩子,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缺爱的孩子呢?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许多父母爱的方式的不对,把爱变成了伤害,孩子感受到的,大多是忽视、否定、挑剔。
真正能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是父母充分的陪伴、心与心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遇到挫折时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能够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点、闪光点。
而不是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会在学习上、能力上要求孩子、控制孩子,缺少与孩子 情感 的交流和连接。
爱孩子,是本能,但会表达爱、正确地爱孩子,却需要理性和智慧。
愿每一位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能被接收到;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爱滋养,内心生出更多的自信、勇气和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