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扩展资料
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直接性的解释就是:某件事或人受到一定条件的拘束,这个条件可以是人为形成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类似于有规定一样无法逾越。由于有局限性,往往使一件事情很难完成。
扩展资料:
历史上先进人物的局限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阶级的局限性。是指历史上先进人物由于其所处的阶级地位的原因,所造成的思想上、认识上和政策指导上的局限性。
比如,中国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虽然能领导农民奋起反抗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并且能够推翻某一封建王朝
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其目标无非是要建立一个新王朝,或者拥戴一个好皇帝;不可能提出真正的反封建纲领,彻底推翻封建制度,而建立新的、没有封建统治和剥削、压迫的新的社会制度‘这是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
2、历史的局限性。是指历史上先进人物由于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原因,所造成的思想上、认识上的局限性。比如在农业社会处于发展初期的人们,就不可能形成在工业社会才可能有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和制度设计。
3、时代的局限性。是指历史上先进人物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造成的思想上、认识上的局限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