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不能乱打孩子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不能乱打孩子的原因,第1张

在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的是想要孩子孝顺听话,就必需用打的方式进行教育。你打骂孩子真的是为了教育孩子吗?或者说打孩子这件事情,真的对吗?我之前也遇到过,给大家总结一下哈,家庭教育中不能乱打孩子的原因有3种:

1、打孩子并非是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家长打着"教育"的旗号,来打骂孩子。但,这真的是教育吗?

事实上,当家长开始失控,选择去打孩子时,教育已经无从谈起了,因为当你伸出手的那一刻,理智已经荡然无存了,而教育本身,是需要理性和科学性的。

所以,家长打孩子并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泄愤",我们仔细观察,在家庭教育中,凡是孩子因为做错事情,而遭受家长的打骂时,一般情况下,家长是在打完之后,才会出现悔恨、自责等情绪。

而在揍孩子的过程当中,家长发泄情绪的痕迹更加明显,而孩子因为无力还手,只能默默忍受。在孩子一旦成为了家长泄愤的工具,那么跟教育早已八竿子打不着了。

2、经常被打的孩子容易情绪失控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依靠,所以在家长打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无法进行有力的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在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或者被外界袭击的时候,我们体内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

而在孩子被打的过程中,也会分泌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因为人都是动物,当遇到袭击时,也需要去战斗,但是孩子又不能通过发泄情绪,来释放和消退这些肾上腺素,久而久之,这些肾上腺素就会堆积得越来越多,当这种物质长期积累在人体内时,就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容易失控,容易激动。

最简单的一个案例,就是每个班级里都有所谓的"刺头",情绪管理很差,喜欢打架,但是大家可以仔细了解一下,这些"刺头"的背后,都有一个喜欢用打骂来解决问题的家长,所以长期打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情绪管理。

3、打孩子的成本太高

其实,有孩子的家庭都有所谓的"亲子成本",什么意思呢,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最融洽的相处方式就是尊重和爱,一旦孩子经常被打骂批评的话,亲子成本就会越来越高,高到你想要弥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除此之外,打孩子会让孩子疼痛的同时,父母在泄愤之后,也会后知后觉,觉得下手太狠,悔不当初,亲子间的间隙也会越来也大,最终导致的局面,就是亲子关系慢慢变得敏感而又脆弱。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若打孩子并不能达到让孩子变得更优秀的目的,而白白让孩子遭遇了疼痛和心理上的折磨,那么打孩子的成本,就更高了。

总结,看到这3点答案和原因,你还会去打孩子吗?事实上,孩子情绪管理差,成绩不好,爱发脾气等等不良的习惯和嗜好,其实都来自于父母,如若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相信,所谓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小孩子被大人修理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

一是不听话,屡教不改。小孩子不懂事,初次不听话,大人们不会轻易打TA,但是总是不听话,那被打就是大概率事件了。我本人就因为这个打过孩子。

二是说谎话,死不认账。小孩子由于怕大人批评,有时也会说谎的。相信大家也有类似的经历。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拿了家里的钱去买糖果,被他父亲发现了。但是他死不承认,于是就被狠狠地修理了。其实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打我们,其实就是教会我们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是分辨不来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所以这就需要父母来教我们,有些孩子比较顽固的话,那就只能打了。许多孩子在小的时候,应该都有过偷拿家里东西的经历。特别是当他们知道用钱,可以买到东西的时候,这时候家里如果有钱被他看到的话,他和父母要父母不给,这时候,他就有可能会动一些歪心思,去偷父母的钱。

他觉得自己做得没错,但是偷东西是特别恶劣的一种品质,作为父母一定会及时的纠正这种错误的行为。所以父母可能会打你,然后让你记住东西不可以偷着拿。不管是家里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都不可以偷。

三是犯了错,一错再错。如偷了别人家的瓜果,第一次被发现了,父母口头警告,孩子不当回事,第二次再犯,就难免会挨打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考试成绩对于我们来说是特别关键的。因为它既是这一段时间,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而且也是我们向父母汇报学习情况的一个证明。所以父母就从成绩当中,来看出我们这段时间在学校,究竟有没有好好学习。有的学生自觉性比较好,而且脑袋也特别聪明,所以每次考试出成绩时,都能够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这时候父母自然是会对你进行奖励。

还有一部分同学学习的悟性不好,而且也不求上进,所以在考试成绩下来之后,往往取不到一个好的成绩。再加上如果父母脾气不好的话,回去就免不了一顿挨打。如果说你学习尽力了的话,父母肯定可以看出来,但是学习不尽力,而且悟性还不好,父母肯定会责怪你。

四是家不幸,当出气筒。以上三条说的孩子个人的原因。这一条却是家长的素质原因了。有的家长,心烦的时候,或者是夫妻闹矛盾的时候,往往会把孩子当做出气筒,为一点小事就打孩子。碰到这样的家庭和家长,小孩子只能自求多福了。

心理学上,惩罚是指对个体的行为,施予痛苦或剥夺利益,以使其不再从事该行为的方法。它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叫做正惩罚,它要求实施令人厌恶的刺激,比如违章停车获得罚单,强化你按照规定停车的行为。

另一种叫做负惩罚,它要求消除强化物,比如小孩子淘气被打屁股,让你减少实施某一行为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非常依靠惩罚或者实施威胁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在大人设定的规矩中玩耍和成长。一旦孩子越过了界,或者作出了出格的事情,家长们就开始用惩罚的方式了,比如“回你房间闭门思过,不许出来”“我再也不允许你看电视、玩游戏了”甚至还会出现打骂孩子的情况。

但我们会发现,在惩罚行为发生的开始或者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得到明显的“纠正”。但往往过不了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孩子们还是会恢复原来“熊样”,丝毫不会因为惩罚行为而有实质性的改变。

为什么对于孩子不良行为的惩罚没有长久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持续执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当惩罚的威胁消除以后,惩罚所具有的压制行为的力量通常也会消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一直严格地执行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是不可能。当孩子们在多次“斗智斗勇”中知道家长实施惩罚的可能性不大的时候,惩罚的威慑力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了。

2、不良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可能让孩子们认为惩罚是值得的。比如,孩子因为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导致被家长惩罚。在孩子看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成就感,远胜于家长们“外强中干”的惩罚行为。于是孩子们不惜铤而走险,而一旦侥幸没有得到惩罚,孩子们甚至会认为是一种额外奖励。

3、对孩子的惩罚往往会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在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中,生物体在受到惩罚的时候往往会尝试逃跑或规避进一步的惩罚,甚至会引起逆反的攻击行为。其实,对于孩子的惩罚也是一样。那种涉及疼痛、羞辱的惩罚,尽管短期内能够起到纠正不良行为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这种惩罚会在孩子内心植入了暴力的种子,使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具攻击性(社会上那些具有攻击倾向的少年犯往往曾经在家中受到过父母的虐待)。另一方面,惩罚也会让孩子们变得忧虑、恐惧和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或抑郁症障碍。

4、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对于不同的孩子(男孩或女孩,大孩或小孩),家长的惩罚标准会存在公平对待的问题,甚至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595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2023-04-28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