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声调,是读轻声,而且要儿化。
儿化的基本性质
er本来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当它作为词尾附加在别的音节之后,就处于轻读地位,并且由于和前一个音节流利快速地连读而失去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
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前一个音节有韵母读音就带上了卷舌色彩。这种语音变化现象就是“儿化”,儿化后的韵母叫“儿化韵”。
词语轻声的规律:
普通话每个音节都有自己的声调,但在一定的词语和句子中,有些音节由于受到前面音节的影响,变成一种又轻又短的语音现象,就叫“轻声”。
轻声是一种语流音变的弱化现象,不是声调以外的一种独立调类。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来的,变为“无声调音节”。
所以,书写时轻声音节不标声调符号。轻声的调值是根据前面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来确定的。一般来说,上声后面的轻声最高(平高调,4度);阴平阳平后面的次之(中调,3度);去声后面的最低(低调,1度)。
“儿童”一词中的“儿”有声调,读作ér,声调是阳平(二声)。“儿”字用在一个双音节合成词的前一个音节时,是有阳平声调的。“儿童”之外,还有“儿子、儿女、儿戏、儿化、儿媳、儿歌、儿孙”等等。即使“儿”字用在一个双音节词的后一个音节时,有时也有阳平声调。例如:“幼儿、婴儿、大儿、小儿、健儿”。
由此看来,当“儿”子用在合成词中有实在意义时,不管是用在前面还是用在后面,都会有阳平声调。“儿”字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实在意义就是幼儿。不仅如此,汉字中凡是从“儿”的字大都与“幼儿”有关。
只有“儿”字作后缀时,会发出儿化音,是轻声,没有声调。因为作后缀的“儿”不自成音节,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r的音节。例如:盆儿、棍儿、辫儿、包儿、小猫儿、小车儿、小孩儿、小脸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