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与焦虑,是一种负性关注。当然,适度的担心与焦虑是正常的,能够提醒人们更加小心,从而避免可能的危险。
但是,父母过度的担心与焦虑,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并传递给孩子,甚至会变成一种灾难性的想法与念头。
从潜意识上说,这既是父母本身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他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同时也是父母对孩子本身能力的一种否定。
很多父母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孩子这不会,那不行;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妥。无论孩子怎么做,在他们看来都有问题,都是没有办法放心的。
而这种心理暗示,对孩子而言,往往是很灵验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种担心与焦虑,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一、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养出一个难以独立的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会因为孩子的“笨手笨脚”和“什么也不懂“而不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不给孩子做选择和决定。甚至,什么都要为孩子安排得妥妥贴贴的,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结果养出一个不独立的孩子。有些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啃老一族。
二、否定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过度焦虑的父母,常常看不见真实的孩子。他们的焦虑,往往是自己内心没有安全感,然后把这种感觉投射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说,他们常常会无意识地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于是就忽略和否定孩子真实的感受与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忽略或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的自我也就难以形成。他们会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担心的原因个人觉得有几点,第一,就是出于爱,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这就不用说了。第二,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也就是在父母眼里,孩子不成熟的,不成熟肯定担心了,怕他做错事,不懂事,怕他不会照顾自己,怕他交错朋友。这是正常的,哪怕自己的孩子到了三、四十岁,有做父母的还是会担心的,首先是惯性吧,自己的孩子,永远就是孩子。总的来说,还是出于内心的爱。
为了让孩子以后成功,父母可以说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整个教育都在颤抖,生怕他们犯错。可怕的是,在这样的情绪之下,很多家长开始出现焦虑,而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只能说,这些父母无疑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到了伤害自己的地步。
家长过度担心孩子怎么办?首先,家长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磨砺冷静的心态。孩子的教育,拼写父母的成长。我们不应该一直告诉我们的孩子要振作起来,而要避免自己的成长。育儿就是育儿。如果您希望您的孩子成为您希望他成为的样子,那就让自己成为您希望他成为的样子,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教育的关键是树立道德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长应多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改善孩子的教养,使孩子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阶段孩子的自然发展模式,不要太仓促。如果家长能提前做好功课,对孩子每个阶段的自然发育规律有一个了解,自然不会担心孩子发育迟缓或落后于正常孩子,也不会那么焦虑。
第三,孩子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有时候,我们作为父母,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转向孩子寻求满足,或者他们本身不是自主的人,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只能顺其自然社会对孩子成功的定义,想按照一定的既定方式“造”出一个理想的孩子。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自主的人做事是出于他或她自己的兴趣、激情、价值观、生活意义和自我认同,所以他或她的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情绪。父母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相互尊重和接纳。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首先是他自己,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其次才是孩子。孩子的世界也很简单,只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其专注于做作业和练琴,不如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自己的“小宇宙”。
第四,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顺其自然”。我们在育儿中常讲“顺其自然”,而这个“自然”是指孩子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所说的“尊重孩子”,需要尊重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是顺应孩子的所有行为和要求。通过给予“孩子自由”,我们的意思是给予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由,而不是无节制地行事。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帮助孩子完成每个发展阶段。家长不要急于提前培养孩子,这样会打乱孩子内在发展的秩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