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三)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最近发现好多 育儿 书,都在讲倾听孩子的声音。
于是我热血沸腾地找孩子聊天,结果陷入尴尬中……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好多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什么话都不愿意和父母说了。我曾想,是不是我们和孩子没共同语言了。
直到我看到《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不愿意和我说话,是因为家庭的沟通模式造成的。这本书在30年的时间里,再版了15次,光中文译本销量就有数十万之多,可见这本书有多受欢迎。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以沟通写作为专业,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 Proctor Ⅱ),北肯塔基大学教授。1990年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他们相遇,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多本教材。
我看这本书,最想知道的,就是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说话了?《沟通的艺术》里就写了不同的家庭沟通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作者说来自原生家庭的沟通对孩子有着终身的影响。家人的信息是孩子能接收到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信息。
比如:来自母亲的信息,就会塑造女儿看待感情关系的方式。可以想象一下,母亲传达出“婚姻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或者“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两种理念,你能想象这些会对女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吗?
除了对待感情,父母的沟通还会影响孩子对其他事物的态度。
比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学业的讨论,就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孩子是坚持完成学业还是选择退学,原来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家庭沟通模式: 其实每个家庭之间谈论的内容都是相似的,无非是家务事、日常的活动等等。但家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是明显不同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 谈话的模式和遵从的程度 。
谈话的模式,作者称之为“谈话取向”,就是说家人在讨论各种话题时有多开放。
谈话取向高的家庭,家人之间交流更自由、频繁,而且是自发的,感觉更民主。而谈话取向低的家庭里会有很多不能说的禁忌,就是不能随便乱说话。
如何分辨自己的家庭的谈话模式呢?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在谈论包括宗教、性、政治、个人 历史 ,以及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看法时,有没有被限制或者大家都不愿意去表达这些内容。如果任何话题都可以随便谈论,发表意见,那就是谈话取向高的家庭;反之,言论不自由那就是谈话取向低的家庭。
遵从的程度,简单点说,就是顺从程度,作者称之为“遵从取向”。它是指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 、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
高遵从取向的家庭管理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和谐,避免冲突,促进相互依存,以及取得服从。说白了,就是权威教育,“老子”说了算的制度,通常孩子为了避免挨打骂,就特别地听话。这样的家庭里,成员之间等级分明,他们都知道这个家里谁说了算。
而低遵从取向的家庭正好相反,在沟通时以个性、独立、和平等为特征,这样的家庭相信个人的成长 应该得到鼓励,重视每个人的意见,更民主,不独裁。这样家庭里的孩子有什么事或者意见直接就提,其他成员也会热情地给予评估和建议。
那关键来了, 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是如何影响家庭沟通的?
有四种方式的组合,每一种方式都反映了一种不同的家庭沟通模式: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和放任型。
为了更好的理解沟通模式不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假设每种家庭里,都有一个15岁的女儿,她想要刻一个非常显眼的文身,这让她的父母很担心。我们看看围绕这个话题的沟通,不同类型家里,到底哪里不一样。
第一种,一致型家庭,就是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都高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承认权威的决定,但又存在公开沟通和讨论话题的权力。
也就是说,在一致型的家庭里,女儿可以自由地提出她要刻文身的理由,父母也乐意倾听她的意见。不过,女儿是否能刻文身,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父母的意见。
第二种,多元型家庭,是指谈话取向高、遵从取向低的家庭。 在这样的家里,沟通是特别开放、无限制的,每个人都可以说说文身这个事怎么怎么样,是不是一个好主意,甚至有其他亲属的观点也能加入其中。
那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能不能文身,就要取决于大家的讨论结果,也就是共识——大家的意见。
第三种,保护型家庭,是指谈话取向低、遵从取向高的家庭。 这种家庭里的沟通强调的是对于权威的服从,不愿分享想法和感受。
保护型家庭里,就算你对文身进行讨论,也特别简单,因为父母才是最高法官。这特别像80一代小时候的家庭模式,你可以说几句,但可以忽略,因为根本没听,家里就一个“皇上”。
第四种,放任型家庭。“放任”在法语里的解释是“放手”,就是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种家庭里的成员,都不参与彼此的事务,有什么决定那就是你自己的事。
在放任型家庭中,女儿在做决定之前都不会把想文身这件事告诉父母。即使她说了,父母也会是冷漠的“随便你”。这样的家庭,有时候很自由,像没有束缚的孩子,但更多时候,是孤寂和无助。
这四种不同沟通模式的家庭,你觉得哪种更高效,更让人满意呢?孩子在哪种家庭里会更健谈,更自信呢?
有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一致型和多元型家庭的年轻人,比来自保护型和放任型背景的年轻人,在倾听上更自信,在智力上更灵活。
你有没有觉得,谈话取向高的两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没有任何压力,可以非常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他们会没有负担,什么事就愿意和父母分享。
相比之下,如果处于保护型家庭,父母可能是“为了孩子好”选择对孩子有利的决定。那对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孩子就会隐藏更多的秘密,和父母无话可说,与父母越走越远。
总之,开放沟通和共同决策,要比高压强权和拒绝公开对话产生更好的结果。
对孩子来说,在谈话取向高和遵从取向低的家庭里,他们会更自由、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