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
拼 音
cháng
部 首 月
笔 画 7
五 行 金
繁 体 肠
五 笔 ENRT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
2.心思;情怀:愁~。衷~。
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鱼~。腊~。
相关组词
小肠
[xiǎo cháng]
肠的前段。上接胃的幽门,下连大肠。成人小肠长约3—5米。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小肠内壁的黏膜有肠腺分泌消化液,并有绒毛扩大消化与吸收的面积,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
肠炎
[cháng yán]
肠黏膜的炎症,一般多指小肠黏膜的炎症。多由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细菌感染等引起。主要症状是腹痛、发烧、腹泻等。
腊肠
[là cháng]
熟肉食的一种,猪的瘦肉泥加肥肉丁和淀粉、作料,灌入肠衣,再经煮和烤制成。
大肠
[dà cháng]
肠的一部分,消化 管的最末段。在右髂窝处连接小肠。成人的大肠全长约1.5米。分盲肠、结肠和直肠。主要有吸收水分和 贮存、排除粪便的作用。
结肠
[jié cháng]
大肠的中段,与盲肠相连的一段向上行叫升结肠,然后在腹腔内横行叫横结肠,向下行叫降结肠,最后在左髂骨附近形成“乙”字形叫乙状结肠。
肠子
[cháng zi]
的通称。
灌肠
[guàn cháng]
1.为了清洗肠道、治疗疾病等,把水、液体药物等从肛门灌到肠内。
粉肠
[fěn cháng]
用团粉加少量油脂、盐、作料等灌入肠衣做熟的副食品。
盲肠
[máng cháng]
人和羊膜动物肠的一部分。人的盲肠退化,仅指大肠起始段的袋状部分。位于腹腔右下部。成人的盲肠长6—8厘米。与升结肠交接处有回盲瓣,可防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小肠。其内下部有一孔通阑尾。盲肠很少发炎,所谓盲肠炎,多是阑尾炎...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中医·小肠 3.1 六腑之一·小肠3.2 耳穴名·小肠 3.2.1 标准定位3.2.2 主治病症3.2.3 *** 方法 3.3 推拿穴位名·小肠 4 脊椎动物的肠·小肠5 西医·人体器官名·小肠 5.1 小肠分部 6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小肠 1 拼音xiǎo cháng
2 英文参考*** all intestin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intestinum tenu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 all intest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xiǎoch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6(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中医·小肠3.1 六腑之一·小肠
小肠为六腑之一[1]。与心相为表里[1]。小肠居腹中,上口在幽门处与胃相连,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相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2]。它承接胃腐熟的饮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称[3]。《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化物而分清别浊,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全身,糟粕归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1]。《医学入门》:“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泌别其清浊宣通。”
小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3]。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手少阴心经络小肠。其背俞为小肠俞,募穴为关元,下合穴为下巨虚[1]。
3.2 耳穴名·小肠小肠(xiǎocháng CO6 *** all intestine)为耳穴名[2][1]。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2]。
3.2.1 标准定位耳穴·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2]。
耳穴·小肠位于耳轮脚上方中部[1]。
3.2.2 主治病症
耳穴·小肠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1]。
3.2.3 *** 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 [1]。
3.3 推拿穴位名·小肠小肠为推拿穴位名,常用推法以治腹泻[3]。其位置各家所指不同。
①位于小指尺侧缘一线(《幼科推拿秘书》),现用此处居多[3]。
②男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针灸大成》卷十)[3]。
③位于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推拿广意》)[3]。
④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幼科铁镜》)[3]。
4 脊椎动物的肠·小肠小肠 *** all intestine 脊椎动物的肠。由于在发生过程中,形态上出现了前部分和后部分的差异,而分别被称为小肠和大肠,但是,这本来是在人的肠上,按这两部位的粗细大小和肠壁的厚薄而命名的。软骨鱼类中另一部分鱼类,具有发达的螺旋瓣(spiral valve)。而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其端区分出十二指肠,而哺乳类的十二指肠以下,又依次分为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中有肝脏和胰脏输出管的开口。在小肠的肠壁上有肠腺分泌的肠液,藉著这些消化液,在小肠内将炭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蛋白质分解与氨基酸,然后加以吸收。在组织学上,小肠具有绒毛,这一点和大肠不同,所以可以说在吸收机能上这是比大肠强的一种构造。
5 西医·人体器官名·小肠小肠( *** all 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12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5.1 小肠分部空肠(jejunum)与回肠共同盘曲于腹腔中、下部,上端连十二指肠,下与回肠相连。通常位于左腰部和脐部;管径较大,管壁厚,血管分布丰富。
回肠(ileum)上接空肠,下端连接结肠,通常位于脐部和右髂部,管径较小,壁薄。
小肠各部肠腔结构大致相同,腔面有许多半球状皱襞和绒毛。皱襞以空肠中段与回肠近端为最多。环状皱襞表面又有许多细小突起,称绒毛。环状皱襞与绒毛的存在,扩大了小肠腔的表面积,有利于小肠的消化与吸收。肠壁分四层:
粘膜层 包括上皮、固有膜及粘膜肌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有柱状细胞与杯状细胞,柱状细胞约占99%,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游离面有明显纹状缘,杯状细胞散在于柱状细胞间,量少,胞体膨大,核位底部,为杯形,顶端充满粘液颗粒,可分泌粘液,具润滑、保护作用。固有膜由类似网状结构组织组成。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弥散的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神经、分散的平滑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这些细胞亦往往穿入上皮。绒毛由固有膜与上皮形成。肠腺是由小肠凹陷在固有膜中形成的单管腺,亦称李氏腺,几乎占固有膜全部。开口于相邻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续,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小肠腺分泌物中有多种消化酶。粘膜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内含十二指肠腺,有分支管泡状腺可分泌堿性粘液,有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胰液、胃液侵蚀的作用。回肠粘膜下层中常见多个淋巴小结聚集形成淋巴集结。
肌层 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 除十二指肠外,外膜均为浆膜。
小肠运动包括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并有蠕动冲与逆蠕动,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对整个小肠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起抑制作用。小肠壁的内在神经丛对小肠运动也有调节作用。肠腔内食糜的理化因素可 *** 肠粘膜感受器,先引起纵行肌收缩,继而影响环行肌活动。体液因素中,5羟色胺起神经递质作用,增强小肠运动;幽门窦分泌的胃泌素、促胰酶素等也加强小肠运动。食糜在小肠中停留约3~8小时,与肠内各种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被充分消化与吸收。
十二指肠(duodenum)小肠起始段,位于腹腔后壁,长约25~30厘米,相当于十二个手指的指幅,因此得名。全长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上部又称球部,为溃疡病好发部位。降部紧贴第2~3腰椎右侧,其后侧壁粘膜有 *** 突起,称十二指肠 *** ,是胆总管和胰导管末端共同开口处,下部向左横跨第3腰椎。升部向上至第二腰椎左侧,向前下方连接空肠。
十二指肠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图221),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空肠jejunum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ileum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
图221 十二指肠和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