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释义:在春阳柔和的光线的映照下,加上兰草翠绿的映衬,使得兰室呈现一种怡人的淡淡色调,兰叶上挂着下垂的一团团露珠,闪烁着晶莹的浮动的亮光。阳光使得飘逸潇洒、参差错落的兰草的靓影更加美丽,春风把一阵阵或轻或重的芳香传送。诗人以色之淡雅、光之闪烁、影之参差、称托出极为传神的佳句香之轻重——阵发性的香味,这正是芳兰幽香的与众不同之处。
原文:
《芳兰》唐代-李世民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创造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是就与父、兄、弟等人登上隋末群雄逐鹿中原的大乱战的舞台,推翻了隋末的残暴政权,建立李唐王朝,又以无比的气魄与军事才能,统率部下,平定国内多次割据势力,使到李唐政权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于武德九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兄长建成及弟弟元吉,继而夺取得皇太子的地位,同年,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称帝,年号“贞观”。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在位期间,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更张。在社会方面,唐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撰写《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行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升平景象。盛世养兰,《芳兰》一诗应该就是写于这段时期。作者用清俊的诗笔写出芳兰的神韵。诗中写景、抒情手法高明。帝皇家的花园,珍品自然很多,佳境肯定非凡,李世民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开篇“春晖”、“紫苑”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花园迷人景色,让读者感受,叫读者联想。卒章“会须君子”、“作芬芳”, 让读者通过形象去领会。此“君子”是唐太宗、或许他期待的贤士,“作芬芳”与他创大业、展宏图。真可谓意新而语工,诗人咏物得之心,览者吟颂会以意。
作者: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意思是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不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095年(宋哲宗绍圣二年)端午,这时东坡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