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女儿两岁半了,基本由奶奶一手带着,
阿华夫妇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通常已是7点多,此时女儿已准备喝牛奶、洗澡,然后睡觉了。渐渐地阿华发现,女儿越来越不要她这个
妈妈了,喝牛奶要“躺到奶奶那边去喝”,睡觉“要去奶奶那里睡”,什么事都是“要奶奶”,阿华给她洗澡,她就一个劲地喊“妈妈走,妈妈走,要奶奶洗……”边说还边用小手推阿华。虽说
孩子年幼尚不懂事,但说实话,阿华的心情非常糟糕,自己每天忙碌,就为了多挣些钱,可回到家里,孩子竟不要自己,对于母亲来说,那是非常难受的失落滋味。孩子却很亲奶奶,每天一醒来,就娇娇甜甜地喊“奶奶——奶奶——”,让阿华不由得妒忌起婆婆来。而婆婆也很享受,居然逗着小孙女说“你是奶奶的好闺女!”阿华生气之余,感觉自己已经不是孩子的妈妈了,在孩子和婆婆之间,她是个局外人,一个只要给孩子付生活费就行的人,就连孩子也经常对她说:“妈妈走,妈妈去上班挣钱。”不用说,这些话都是奶奶教的。阿华伤心地发现,同事的孩子并不这样,同事也一样要上班,偶尔还出差,可是回家后,孩子可黏糊她了,搂着妈妈的脖子亲啊亲的,同事偶尔带孩子来单位,孩子也是乖巧地粘着妈妈、不时亲一下妈妈。看到人家这一幕幕,阿华触景生情,眼睛忍不住潮湿起来,自己的女儿从来不会这样,有时候她出门,孩子说“妈妈走了”,婆婆居然在后面说“她走她的”。想到这些,阿华有点心灰意冷,觉得每天的辛苦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条件允许,她真想做个全职妈妈,全力照顾女儿,但这怎么可能?更可怕的是,她发现自己似乎有点变了,只要孩子不怎么理她,她就也不理孩子,甚至也不想理孩子,觉得孩子有点厌烦。与此同时,阿华对婆婆的不满在增加。比如孩子每年的压岁钱,除了姥姥给的以外,其他的都被婆婆拿走,而不是给阿华,去年婆婆还给孩子弄了个银行存折,还不把密码告诉阿华,阿华觉得婆婆是在防着自己,好像很怕她用孩子的钱,就连孩子准备上哪家幼儿园,以后上哪一家小学,听婆婆的口气都是由她作决定,甚至并不准备问一下阿华。在女儿和婆婆之间,阿华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局外人”,既痛苦,又失落。专家:某种程度是件好事深圳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余常红对阿华的苦恼表示了理解:在深圳,阿华的苦恼会有不少人共鸣,夫妻俩忙于生计,精力几乎都被工作占满,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而与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很亲近。当然,作为一名母亲,孩子所依恋的人是奶奶而不是自己,让阿华非常失落、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辛苦工作还不是想尽量为孩子改善生活条件,但孩子却越来越疏远,心中自然会产生疑问:“我这是为了什么?”甚至对婆婆产生嫉妒心态。余常红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是“奶奶”而不是她这个“妈妈”让孩子感到更加亲近,是很自然会出现的事情。因为孩子在出生两个月后开始产生情感需求,因此,出生不久就由祖父母日夜照顾,对孩子来说,这不仅满足了生理上的需求,也使情感需求得到满足。阿华作为母亲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与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孩子与奶奶之间则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她在奶奶这里被接纳、被喜欢、被安抚。国外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一边是钢丝做成的猴妈妈,面前放上一个奶瓶,另一边是毛绒布做成的猴妈妈,有趣的是,当小猴子感到饥饿的时候,它会在钢丝猴妈妈面前喝奶,而每次一喝完奶,它就马上跑到绒布猴妈妈那边活动、玩耍。余常红解释:“这个实验说明除了生理需求外,小猴子还需要安全舒适的心理状态。这对人也是一样的。”现在阿华仅仅提供了“奶瓶”,但没有为孩子提供安全感,所以孩子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马上就到奶奶那里去了,因为在奶奶那里有接纳和爱抚。“一般幼儿期依恋对象大多选择母亲,母亲通过给孩子的拥抱以及其他很多躯体的接触,来表达对孩子的喜爱与接纳。不过,既然阿华作为母亲不能提供这些,而奶奶提供了,所以孩子自然把依恋的对象转向奶奶。”余常红指出,当母亲无法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的时候,奶奶成为孩子最依恋的对象,从成长的角度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好事,因为孩子在成长期一定需要有个依恋的对象,否则对成长、对身心的发育都有负面影响。建议:不必过于紧张 多陪孩子玩耍对于目前的状况,阿华作为母亲感到失落,甚至妒忌婆婆、厌烦孩子,余常红认为,这些反应有些过激,其实阿华不用太紧张。首先,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孩子在5岁前寻求依恋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5岁后的关系开始对外,去寻找自己的同伴、自己的快乐,向外界寻找自己新的天地。其次,对于目前的状况,阿华不必束手无策。一方面,她可以与孩子慢慢建立联系,利用业余时间尽量多陪孩子,现在采取不理孩子的过激态度,只能导致母女关系日渐疏远。“阿华要明白,目前的状况既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婆婆的问题,要作出改变的是她自己。没必要采取过激的方式,更不能迁怒于孩子,毕竟女儿才两岁半,情感认知还没有发育,而阿华作为母亲已经是成年人。阿华现在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玩耍、亲近孩子,孩子会在这过程中培养起与母亲的依恋,会感觉到母亲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快乐。”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善婆媳关系。孩子以后上什么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奶奶在做决定,可见阿华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很被尊重,婆婆成了家庭的主心骨。余常红建议,此时阿华的丈夫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他应告知母亲:这个家是他和太太的,太太是孩子的妈妈,而老人是帮忙带孩子(过渡角色),要注意家庭角色,阿华回家后老人要帮助孩子与母亲亲近,而不要抢走母亲的爱。如果是阿华跟婆婆说这些话,婆婆会生气,但儿子与母亲说,可能会好一点。此外还要对女儿灌输:那(阿华)是妈妈,她是真心爱你的。余常红提醒,解决问题一定要注意办法。. 妈妈要对自己有自信
作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人,你们和孩子之间有着别人无法代替的联系。只要你勇于接纳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被爱,孩子和你之间的关系就会是健康而亲密的。
比如当孩子说「不要妈妈」的时候,妈妈们可不要太在意,孩子才两岁呀,会说的话非常有限,更不懂说出来话会给别人什么感受。
他也许想表达的是:我也很爱妈妈,不过我更习惯奶奶陪我睡,奶奶知道我睡觉时候爱听哪首歌、被子要盖成什么样……
与其暗自伤心,不如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老人孩子带得好,在老人哄孩子睡觉的时候也在旁边陪着,了解孩子的睡眠习惯等。
2. 如果妈妈想接手,要循序渐进
孩子已经习惯了和奶奶一起做事情,如果妈妈想接手,就得一点一点来。
不仅陪孩子睡觉是如此,喂孩子吃饭、带孩子出去玩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先和老人一起做,再慢慢自己接手。
如此不仅孩子会越来越能接受妈妈的存在,老人也会对妈妈越来越放心,在你有时间的时候,把孩子交给你。
千万不要因为看到孩子和奶奶更亲而心里一直不舒服,甚至是说奶奶的坏话,希望孩子疏远奶奶,这种对奶奶的不接纳,最终会导致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和奶奶的关系,不得不把妈妈往外推,让妈妈变得更「不亲」。
3. 妈妈要对老人有信心
这不是说相信他们多专业,而是相信他们对孩子的爱。
在我工作的幼儿园里,小明是奶奶爷爷一手带大的,和老两口别提多亲了。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小明在幼儿园连续几天尿了裤子,爷爷来送裤子的时候,在卫生间对小明说:
尿尿跟老师说,再尿裤子打你屁股了啊!
老师觉得这样说不太合适,就在妈妈来接的时候提了一下,没想到妈妈不但没埋怨老人,还宽慰老师:
没事儿,老人比我还疼孩子呢,能真打吗,顶多吓唬吓唬。
这里暂不论教育方式的好坏,但我们都很佩服小明妈妈的心态。
在后来的观察中,我也发现在很多成功的隔代养育家庭中,都有着对老人宽容的父母以及和睦的家庭氛围。
4. 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而非指责
生活中多给老人一些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感到妈妈接受了自己和奶奶的关系,他才会愿意和妈妈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比如——
老人体力有限,父母可以尽量在晚上和周末多带带孩子。老人不太懂早期教育,需要父母在不同阶段给老人提供不同的支持。
在孩子会走了,开始表达「我想自己来」的时期,就需要多肯定老人放手的行为,出门尽量让孩子自己走,不吃了也不要一直追着喂。
多鼓励老人带着孩子扩大社交,比如多到小区里结交小朋友,多到别人家做客,尽量不要只待在家里。
其实,当孩子越来越大,和父母越来越亲近,老人也会有失落感,不如资助老人出去旅旅游,别让老人觉得自己老了、不被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