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叠体:
又称顶盖,由两对小圆丘组成。上一对,称上丘,由数层相互交替的灰、白质构成,是视觉皮质下中枢,借上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外侧膝状体联系,主要形成眼运动的反射中枢。上丘可能接受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别是痛觉纤维。下一对,称下丘,是听觉皮质下中枢,借下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内侧膝状体联系。在每一个下丘内,含有一卵圆形细胞团,称四叠体。
脑池:
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此概念可与脑室概念一起理解,脑室即脑内部的腔隙,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有时还可见第五或第六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和管道相通。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背侧: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腹侧: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
鞍上池,英文名称suprasellar cistern,是围绕视交叉的众多SC的总称,影像学上常称为鞍上池,有时也称作基底池。
鞍区SC的概念:鞍区SC是围绕视交叉的众多SC的总称,影像学上常称为鞍上池,有时也称作基底池.根据部位、形态或所包含的结构,将其进一步人为地划分为视交叉池、外侧裂池、颈动脉池、终板池、脚池、脚间池及环池等。
扩展资料
鞍区
一、颅底部鞍区,即蝶鞍区
1、境界:前界为前床突、交叉沟前缘;后界为后床突、鞍背;两侧界为颈动脉沟。
2、主要结构及毗邻:包括蝶鞍、鞍膈、垂体、海绵窦、鞍上池、鞍上血管和下丘脑。
(1)蝶鞍 位于颅中窝正中部、蝶骨体上方;形似马鞍状;包括垂体窝、鞍结节、中床突、交叉前沟、视神经管、前床突、鞍背和后床突等结构。
鞍底:即垂体窝的底;其形状多数为平坦(平直型)或凹陷(下凹型),少数为隆起(上凸型)。
(2)鞍膈 即颅底的硬脑膜覆盖在垂体窝上方的水平位的膈板。呈长方形,其表面下凹或平直。鞍膈中央的小孔称膈孔,有垂体柄通过。
空蝶鞍:为CT、MRI的图像表现,是由于鞍膈不正常,珠网膜下腔异常扩张并突入鞍内,此时鞍内充满脑脊液,垂体被压于鞍底。
二、会阴部形状类似于马鞍的区域,即马鞍区
腰椎间盘突出症致CES(中央管狭窄导致马尾神经受压,引起马鞍区感觉减退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鞍上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鞍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