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掌握所有权力的肯定是各朝代的皇帝。然而,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不能随意废除他所立的太子。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废除太子需要对祖制的敬畏。历史上,刘邦对刘盈不满意,曾经想废掉刘盈。为了这件事,吕姬还找张良帮忙。但是,如果刘邦想废除刘盈,就必须废除 "长子继承制",而在西汉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必须按照另一种机制来任命太子。因此,要废除太子并不那么容易。
如果刘邦为了废掉刘盈而改变制度,采用比长子继承制更不可靠的制度,第二代可能会好一些,但之后就会很危险。所以,之所以没有自由废立太子,是因为废立太子必须遵循祖宗制度。有的朝代要求有妻室的皇子必须立为太子,有的朝代则要求有妻室的皇子必须立为太子,有的朝代则要求有妻室。根据不同的朝代,太子的立与废是不同的。
太子的选择是由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一起讨论后决定的。只有当大多数大臣同意他的意见时,才表明太子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只有当他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有君主的威严。为了罢免太子,程序也是一样的,需要皇帝与臣子召开会议,但前提是一切以祖宗制度为基础。除非皇太子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否则不能轻易更换他。
因此,一个系统被创造出来,以便后世的人知道如何任命王储。一旦规则被打破,后世就会陷入混乱。康熙正是按照长子的规则,任命了他的次子胤禩,胤禩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皇帝,但他是按照规则适当选择的。如果不是太子最终犯下自己的罪行,要想取代他是非常困难的。
虽然汉宣帝当时说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他一直都想废除太子的,但是因为他当时没有抓住太子的任何把柄,而且汉宣帝对于太子的母亲有着很深的愧疚,所以说他觉得如果直接把太子给废除的话,是非常不合理的。虽然汉宣帝也觉得他作为太子是不合适的,但是毕竟他已经册封他为太子了,废除的话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汉宣帝对于太子的母亲有着非常深的愧疚。太子的母亲是从汉宣帝落难的时候就跟了他。她陪着他一起吃苦,在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另一个人如果能够一直陪在这个人身边的话,那这个人肯定是非常有情义的人,而太子的母亲就是在汉宣帝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直在他身边跟随着他,一直都是不离不弃的,可以说他帮助他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后来汉宣帝成功地当上了帝王,却因为一些原因,他却不能离她为皇后,而且当时他也没能够好好的保护她,导致她最后被别人害死了,所以说这件事一直是汉宣帝心里的刺,他觉得那个女人把一生都托付给他了,而自己却没有好好的对待她,她现在已经死了,只能把对于她的这种愧疚补偿到他们的儿子身上,所以他就把他们的儿子以为太子了,虽然汉宣帝当时一直都想要废除这个太子,但是一看到这个太子,他就想起了太子的母亲,所以他还是没有把这个太子给废除了。
而且当时这个太子并没有犯太大的过错,他如果直接把这个太子给废除的话,根本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在古代的时候,废除太子这件事也并不完全是靠帝王决定的,还要靠下面的大臣,如果大臣不同意的话,换太子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当时这个太子并没有犯太大的过错,所以说他如果直接把这个太子给废除的话,底下的大臣肯定不同意的。
虽然汉宣帝对这个太子十分不满意,但是因为他没有合适的理由去把这个太子给废除了。
汉宣帝在教育太子刘奭治理国家时,要对大臣们恩威并施,而刘奭却不大认可,所以汉宣帝说出了那句“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宣帝不换太子,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刘奭是皇后许平君所生的儿子
汉宣帝因受“巫蛊事件”的连累,从小受人欺压凌辱。直到遇到许平君才获得了关爱和尊重。许平君不顾世人的眼光,嫁给了他。鼓励汉宣帝勤奋学习,乐观向上,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汉宣帝也就是在许平君的鼓舞下找到了人生目标。可惜,许平君在刚生下刘奭后,就被霍光害死。让汉宣帝悲伤不已,所以,出于对许平君的感激,汉宣帝不会轻易废掉刘奭的太子身份。
二、刘奭是嫡长子
在封建王朝,“嫡长子继承制”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选择嫡长子继承皇位,朝廷上下都会认为顺理成章,如果不选择嫡长子另换他人,又会引起朝廷动荡。当年汉武帝因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杀了好几万人的记忆还历历在目。此时的汉宣帝实在不想冒这个风险。
三、没有废太子的外部理由
废太子是一个重大的事,不是汉宣帝想废就废的,例如汉高祖废了太子,是因为他喜欢戚夫人,爱屋及乌所以要把太子换成戚夫人的儿子。又例如汉景帝废了太子,是因为他厌恶栗姬的善嫉。而最近的汉武帝废了太子,是因为奸臣迫害。而刘奭当太子时,却没有这些外部事件,没有这些理由,所以废不了。
综上所述,用简单的话总结就是,汉宣帝在当时并没有特别重大的理由废除刘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