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玉米面,黄豆
做法
第一、做酱引子:选用玉米面。原因是着色好看。一般比例是2斤玉米:3到4斤黄豆。将玉米用慢火炒熟,然后用开水烫,将烫好的玉米面糊用手撰成团,一定要用力压实,最后再蘸些凉水将表面抹光滑。据后来我可爱的老妈补充,这时如果在表面沾上些干玉米面,不容易开裂。将玉米团在通风处搁置,最好底部用东西架起来。经常翻个。等到变得很轻了,表面裂缝处会长清白色的毛。
第二、按比例将黄豆用水泡一天,然后,下水煮熟到烂,如果喜欢酱细腻的,可以用搅拌机,也可以在以后用酱爬勤捣,也会变碎。
第三、将酱引子清洗干净,掰开,刷去那些毛毛,然后,用凉开水泡开,和黄豆放一起,加入盐,味精,花椒面等,置于阳光下,每天要上下翻两次,大概几个月就可以了。
味道很好吃的,只要经常晒太阳,放几年都没问题。
假酱油的做法是根据水解蛋白的方法做的,通过强酸或者强碱将毛发水解,其实毛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当蛋白水解后就会形成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是增鲜作用,但是对人体的害处非常大,特别是焗油或者烫发的头发就会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铅。 假酱油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残留的物质比较多,色素的添加量比较多,正常的酱油的颜色是棕红色。此外还有试吃一点,味道不醇厚。等是的今天我们来聊聊东北大酱的制作工艺,做一缸好酱是非常考验人的事情,而在东北有着两种下酱的方法:盘酱和焖酱。盘酱是满族人的做法,相传当年是在八旗军营盘中酿造食用,故而得名。制作盘酱需要先做酱引子。头一年的腊月,就要挑选颗粒饱满的玉米粒,在锅中烘炒至发红,然后用石磨磨成粉末,加入开水捏成面团,放在屋内相对温暖的地方,令其自然发酵。
还没发酵的酱引子
然后第二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或是四月二十八,就是下酱的日子。在前一天,将挑选好的大豆炖至熟烂——东北话叫“烀(hū)”——碾成豆泥,和酱引子、水、粗盐一同下入缸中。焖酱可以看作是盘酱的简化版,它不需要做酱引子,而是在腊月就开始烀豆,烀好的豆泥制成长方体的酱坯,跟一块砖头一样,然后放好发酵。
焖酱同样到了第二年的四月十八或是四月二十八下酱,酱坯洗去白毛、掰成小块,和水、粗盐一同下入酱缸。酱下缸后,用白布蒙上酱缸,四角挂上重物,防尘防虫,雨天还要加盖防雨,放在院子朝阳处。这些弄好后,就要开始为期大概半个多月的捣酱缸活动了,专业叫法是晒酱和打耙。用小木耙在酱缸里上下搅动叫做打耙,目的是调节酱的稀稠程度,散去发酵产生的异味,利用太阳热能发酵晒熟,使整缸酱都晒成均匀的酱黄色,各种成分混合均匀。
制酱是个辛苦活儿 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
下酱看似简单,但对下酱人的要求特别高。他们那边有句俗语:“男怕抹炕,女怕下酱。”下酱的日子要掌握好,盐和水的比例要调整好,每日的打耙、晒酱也不能偷懒。否则,一不小心,一缸酱就废掉了,变成“臭大酱”了。很多外地人受不了东北大酱,就因为遇到了臭大酱。但也有部分东北人认为,大酱就应该是臭的,和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种认知并不准确,发酵好的大酱不应该是臭的。
大酱本质上还是发酵的艺术,它是熟黄豆、盐、水经过两次微生物发酵而成的食物。做好的大酱坯会生出米曲菌,其帮助酱坯在发酵中进行蛋白质分解,首先分解成个钟肽类,继续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含量越高,大酱就会越好吃。而米曲菌是需要氧气的,所以大酱发酵是不能密封保存,还得每天打耙保证它获取充足的氧气。如果盐放少了或者停止发酵,那么大酱就会变质,所以才产生了臭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