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生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关系,但与大学生自身也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的相关内容。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
学会倾诉,主动倾诉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难解决的事情,碰到了挫折低谷,心情不佳时,不要把这种情绪压在心里,要学会倾诉,主动的找值得信任的朋友,坦诚不公的说一说,把郁结的闷气排解出来。
不去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大学期间,可支配时间增多,现在的条件也好了,几乎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现在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甚至有的网站为了吸引眼球,挂上了许多“少儿不宜”的内容,这些内容不管是对生理还是心理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不要去浏览这类的网站。“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谨记于心。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
不要整天宅在宿舍中
有些同学喜欢泡网络,喜欢待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对现实世界交际生活的恐惧感,导致自闭情况的发生。而且,长时间的使用电脑和不见阳光,对健康也是不利的,如此对心理和生理有双重危害的“宅”习惯还是趁早摆脱为好。去登个高山,看看远方的风景吧!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现在的心理流派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一流派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帮助自己了解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生活状态,不要让问题恶化。学习心理学,最忌讳的就是贴标签,千万不要给自己和他人定性,否则害人害己。
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但有客观的外在因素,也有主观的内在因素,它们两者都是存在的。因此,要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我们要学会调节、控制以及改变客观的外在因素,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也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
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无比重要的,大学生应该成为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主人。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意识的确立是和很关键的第一步。因为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并进而达到自我调节的必不可少的武器。
而实践也证明,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在自我调适,自我疏导方面普遍表现良好,适应能力较强,反之,那些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意外情况时 ,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任其发展,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因此,大学生应该认真地学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可以轻视,同时也要积极地参加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自觉阅读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书籍,上心理健康网站查询或者是收听收看有关的广播影视节目等。
大学生应该怎样保持身体健康
大学生要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的这一名言震荡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大学生的心灵,告诫了我们,身为大学生要强身健体,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
但是,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能盲目的进行,想要提高锻炼效果就要学会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及避免盲目进行。在身体技状态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长期患病或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是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时,是不适合进行体育锻炼的。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个人爱好,锻炼目的,生活条件,身体情况确定锻炼时间,还要选择自己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切莫盲目的进行锻炼,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大学生是精神负担过重的人,而且脑力劳动繁重,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后,一改旧日的生活习惯,生活变得无规律了,饮食不平衡了,且又学会了吸烟酗酒。
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加入了亚健康一群,这就需要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且改正自己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剔除不良的饮食习惯。大学生远离父母的身边独自在外求学,肩上担负着父母亲人的期望,因此,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健康。
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节 心理咨询辅导个案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第一,负担过重,过分疲劳。教师的工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教师除了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出各种练习题或考试题,如果是班主任就还得处理班务,进行个别教育,组织各种活动以及家访等。有一部分新教师一工作就当班主任,由于年轻加上经验不足,工作中往往疲于奔命,这样会导致心理冲突。
第二,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如学校本来不应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又不得不为之。领导的要求,家长的愿望,社会的议论等压得许多教师喘不过气来。老教师如此,新教师可想而知。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某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两面性。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如果对理想自我要求太高,反而容易使个体丧失信心,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过分失调往往是产生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新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使他们感到困惑、紧张、焦虑、抑郁、孤独。
第三,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扩张型,其特点是过于悦纳自己,自我评价偏高,形成虚假的理想自我,常表现为过于看高自己而导致自负,自吹自擂,盲目自尊;二是自我否定型,其特点是对自我认识和评价过低,常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走向自我否定。
三、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缓解:
1.调整认知,找准压力源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教师本人作为心理压力源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包括了一系列的因素.
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体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就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社会成员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及遵守行为规范方面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一定的心理压力。明确了心理压力源,教师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要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及教师劳动的特点等,争取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
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剌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因此,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
转移注意:转移注意的具体方法很多。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适当从事家务劳动、丰富业余生活等。比如教师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便利条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可以调节教师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驰,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同时,又能陶冶性情,使人心胸开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与人交谈:教师因为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协作有限和自我封闭。因此,当教师出现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援、痛苦。与人交谈不仅可以使教师内心的消极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渲泄,把积郁在心里的能量及时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情绪对比。具体做法就是当教师感到紧张、压力大时,找来一些极幽默的笑话、相声、漫画、书籍等来听或看,并从内心发出开怀大笑。人在笑时,体内心、肺等内脏器官得到了短暂的运动锻炼,一方面增强了有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剌激大脑产生出一种叫做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麻醉剂,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减轻疼痛和不舒服感,消除厌烦、忧郁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3.磨炼意志,增强抗压性:
心理压力是人们对外界剌激进行反映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的大小因人而异。
首先,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
其次,教师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为此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人们在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时,一直处于动机斗争过程中,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大)。在行动中,敢于承担责任,敢作敢为。当然,也要克服轻举妄动和草率行动。轻举妄动和草率行动由于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在百度中,输入 免费ppt课件下载站 ppt课件 ppt课件下载 ppt教学课件 免费ppt课件 教学课件 关键词,可以找到免费的。不考虑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行动后果,常常带来行动的失败,从而造成心理压力。
再次,要加强意志坚定性的培养。教师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保持充沛精力,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部困难和干扰,不屈不挠地为实现目的而奋斗,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
最后,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