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作为一种动物,跟人一样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会出现不同的个体差异。对人而言就是高矮胖瘦各不同,对奶牛而言就反应在其产奶的情况上。有的奶牛产奶量高而营养物质少,有的营养物质高而产量少,有的脂肪含量高,有的蛋白质含量高。作为一种商品,商家为了使其效益最大化,当然会选择对生产最为有力的状态—不仅产量高,营养物质还高。为了达到这种状态,不仅要对奶牛的品种进行精心的选择,还要对饲喂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现在的消费者普遍对食品的营养状态更为关心,这样蛋白质含量高的牛奶自然而然就被当成卖点,大肆宣传。根据《GB193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中的规定,蛋白质含量≥ 2.8g/100g即为合格的生乳。所以不论是蛋白质每百克3.6克的牛奶还是3.8克的牛奶都是合格的牛奶,它们的差别仅仅是0.2克蛋白质的区别。付出较高的成本去换取者细微的差别,是否划算,就得见仁见智了。
事实上,即使一头健康的母牛,刚挤出的牛奶也有不少细菌混在里面。虽然现在又很多现代化的牧场已经开始用智能的挤奶机器人代替人工挤奶,让牛奶从挤出来那一刻开始就进入密封储藏罐,减少接触外界所造成的污染,但直接喝未经加工的牛奶无异于和细菌们也来了次亲密接触,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所以,刚挤出来的牛奶还很脆弱,需要去加工工厂“走”一圈,历经“过五关斩六将”的磨炼,才能最终“净化”,来到我们手中,给我们安全无害的营养。牛奶的具体加工步骤
1,首先“新奶”报到,预处理开始。
初到工厂的牛奶也是一样的,要经过多项复杂的“身体检查”,当然如果每罐牛奶都“尝”一口,后面的人也就没法喝了。所以,这里的“体检”采取的是抽查制,力保每一批、每一车都有合格样品。
经过检验,无病无害、健康强壮的牛奶会直接由管道进入工厂内部,等待着原奶的是最初的三道关卡——过滤、分离、均质的预处理。过滤是牛奶净化的基础,“原奶”中微小的干草、饲料、毛发等杂质会在这里被剔除,这样的牛奶才算是“纯”的;分离,有点像游乐场里的告诉“旋转木马”,不过分离器可不是要把牛奶转晕,而是利用不同物质的比重不同,通过离心作用进一步去杂质,提纯牛奶。根据对牛奶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离心机分别能达到除菌、脂肪标准化和脱脂的效果。
牛奶产品预处理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均质。新鲜牛奶中含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粒,由于脂肪比水轻,如果不加处理,脂肪粒会上浮,出现牛奶分层现象。而均质设备利用高压突然释放压力的原理,把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击碎,优质的均质机甚至能将脂肪颗粒粉碎至1微米以下,直径差不多是一根头发的几十分之一。这样能够保证牛奶中的脂肪粒不易上浮,让牛奶“浓度均匀”,不至于第一盒全是脂肪,第二盒清淡如水。同时,这道关卡也破除了加工过程中,有“异类”混入牛奶的谣言。
2,下面一道步骤就是让细菌无所遁形。
经过上面所说的预处理的牛奶,已经没有了杂质,但依旧“菌物”缠身。杀菌,是牛奶加工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经过了这一关的考验,牛奶才算真正得到了由外至内的“净化”。
如今,最为常见的牛奶杀菌方式主要有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瞬时灭菌处理(UHT)两种,通常来说,UHT对细菌的消灭更为彻底,因此保存时间更长。市面上见到的常温奶(就是不用放在冰柜里的那种)多半都是采用UHT处理的。
超高温瞬时灭菌通常要在137℃的高温条件下保持4秒,这样的瞬时高温让牛奶中绝大多数细菌都无法消受,被彻底杀灭。经过了这中高温的考验,牛奶终于能安全地被饮用了。此时,它依然会通过封闭的管道进入一个或者数个大型的无菌罐中储存和冷却,等待被灌装——牛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
3,最后一道工序——给白白的牛奶穿上漂亮的衣服。
牛奶从进入工厂开始到进入灌装机,完全处于“自闭”的状态,无法与外界接触。这样既可以抵御“外敌”入侵,也避免它本身因环境变化而“变坏”。最后,需要一种安全、可靠、方便的包装容器,把牛奶带到家庭。在灌装机中,加工过的牛奶第一次“露面”,但瞬间就被封入纸包装中,当然这些包装的纸卷在此前也早已经过严格的杀菌、消毒处理。
如何稀释牛奶:
组成及用法:新生儿或消化(消化食品)功能弱者:鲜牛奶2份、水1份。15天的婴儿:鲜牛奶3份、水1份。20~30天婴儿:鲜牛奶4份、水1份。常法喂服。
功效:补虚益胃生津。
主治: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轻度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
附注:稀释可使牛奶中酪蛋白的浓度减低,凝块变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