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孩子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目标。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习动机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很多学生眼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家庭作业,都是很盲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不被老师和家长责骂,如果采取其他诸如欺骗之类的手段也能躲过惩罚,那是再好不过了。因此,帮助孩子改变作业态度,首先要帮助他树立明确和适当的学习目的。
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对感兴趣的事物,孩子总会愉快地去探究它,从而使学习和认识过程变得积极主动,进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兴趣。
1.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会进步。
2.欲速则不达。不要过于强迫或逼迫孩子做功课或学习,这样孩子会变得焦躁,不耐烦,产生反抗情绪。
3.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过于批评他的错误,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
4.不要总拿成绩优秀的孩子和他比较。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不自觉地放弃进取。
5.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空就带他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图书馆之类。
6.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的帮助以解决困难,让他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鼓励他积极思考,不要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因为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7.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要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首先要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读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学习。
8、许诺孩子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达到某个学习目标就可以得到某种激赏,而这种奖赏是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的。
科学地指导孩子做家庭作业
1、端正孩子的作业态度。从低年级起,教师和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庭作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努力消除诸如应付差事之类阻碍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低级动机,使他们从内心接受教学过程向他们提出的作业任务,让他们体会到做好家庭作业对于他整个学习过程乃至将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即认识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样,孩子才能主动、积极地做好家庭作业。
2. 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制度化。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紧张、活泼的作风,如:什么时间必须做作业,什么时间必须完成作业,由制度来约束。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孩子制度化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周密考虑作业的难度和分量。
3、 合理安排作业的顺序。为了能顺利完成作业,可要求孩子先复习一下所学知识,再动笔作业,而不要抓起笔就写,这样由于暂时性遗忘可能会使孩子作业遇到困难,产生烦躁感。另外,很多家长在安排孩子作业顺序时,总是要求孩子先做不感兴趣的科目,认为这样可以确保作业质量。但有时却适得其反,由于不感兴趣,困难也较大,孩子产生畏难和厌烦的情绪后,反而会影响后面他有兴趣的作业。所以,不妨先做他喜欢的科目。孩子喜欢的科目,做起作业来得心应手,而且效率高,往往三两下可以完成。做完这些作业后,乘着顺利的余势,转入不拿手的科目,即使不所向披靡,起码也好得多。
4. 科学安排作业时间。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连续做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高年级的学生不超过1小时,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就会出现“心理疲劳”,导致学习能力减弱,效率下降,错误率增加,这时,如果适当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学习效率才能恢复。所以,当孩子连续作业时,应当给以休息的时间。研究表明,小学生做功课中间的休息,以5~10分钟最恰当。如:孩子做2小时的作业,学习20分钟,休息10分钟,反复实施,效率最高。
帮助孩子制定制度
孩子贪玩而忘乎所以,主要是约束力不够,制度的制定正是纠正的最佳方式。比如制度可这么定:放学后马上做作业,不做完作业或不做完任一科作业不准看电视,也不准出去玩。
制度定出来后,要照着做,家长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1、抓好督促检查,不要一阵风,时冷时热、时管时不管,那样制度就不起作用了。
2、开始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一步一步来。只要孩子能做到先做完一部分作业再看电视或看电视和玩的时间比以往减短了就算进步了,逐渐再提高要求。
3、做好总结。最好一星期进行一次总结,如果孩子表现得好,星期天可以让他看动画片、或带他去公园玩玩,也可以给孩子买点他喜欢的学习用品,作为一种奖励。
不断给孩子正面强化和刺激
1、要逐步引导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向好的习惯发展。家长可讲一些古人或现代科学家们勤奋好学的故事,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如果用孩子身边的同伴作为激励,则更有说服力。
2、要注意言传身教。家长自身也要给孩子树立榜样,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是从家长那里模仿来的,生活习惯如此,学习习惯也是如此,家长的言传身教一定不能忽视。
家长要有正确的育儿态度
教育孩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家长千万不能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切忌打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不可能带来孩子行为的根本变化,惩罚针对的是结果而不是孩子的行为过程,只能带来暂时的、表面的变化而引起较大的副作用,因而惩罚的教育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家长应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与积极方面,及时、真诚地予以赞扬,尝试着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就会改变他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
11岁男童不听话怎么管教
11岁男童不听话怎么管教,11岁的孩子正式处于叛逆期的时候,家长应该跟孩子及时沟通,疏导,不能过多指责孩子,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11岁男童不听话怎么管教的相关内容。
11岁男童不听话怎么管教111岁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无论男孩女孩,家长都有一种惹不起的感觉,往往事事与家长唱反调,而且情绪容易激动,易争执。这一时期用医学术语称之为青春叛逆期。
原因:
1、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初始期,体内激素发生了变化,往往容易急躁;
2、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思想上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了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信,但是,在能力和思想上没有达到自己所期盼的高度;3、这一阶段的儿童往往把家长和老师作为锻炼自己能力的竞争对手;
这一阶段的孩子,生长发育过快,体内可能出现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钙、锌等等,女孩还可能缺铁。家长和老师要认清原因
1、给予宽容和关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孩子沟通,及时疏导;特别是孩子偏执的时候,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顺势利导,加以化解。
2、家长要给孩子加强营养。
3、尽量鼓励孩子多做户外活动,如有条件可以适当地出去旅游。
11岁男童不听话怎么管教2儿童叛逆期怎么办
1、激将法,利用孩子唱反调的心理,想要孩子做什么,就偏偏不让孩子做什么;
2、冷处理,适当地忽视孩子的某些请求与行为,装作没看见,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没有引起她希望的效果,便会自动停止;
3、把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4、传递正面信息,明确告诉孩子要怎么做,不要说不能怎么做;
5、借助权威,通过孩子特别喜欢或佩服的人,告诉孩子怎么做;
6、运动发泄法,精力旺盛的孩子逆反行为越强,通过运动游玩,使孩子精力有发泄的渠道;
7、父母要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要平静耐心对待。
儿童叛逆期的心理原因
儿童叛逆真捉急,在给各位家长献上了针对叛逆期儿童的妙招后,我们还必须去了解一下儿童叛逆期的心理原因。因为呀,只有深刻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们才可以避免一些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从而选择合理又高效的沟通教育方法。
1、自我意识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思考过后,孩子就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学习,这种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在成人看来就是“叛逆”的表现。
2、探索“我”的力量
孩子产生自我意识后,必然会对“我”的力量感到好奇。因此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破坏比建设更容易,因此孩子通常是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建设性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叛逆期的孩子更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和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3、矛盾的心理
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必将经过一个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他渴望自由、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对父母有着依赖。而这种矛盾的状况会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离开,同时又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对着干。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前来回游荡。在此过程中,父母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4、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则
当孩子逐渐开始接触到周围的环境后,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这一时期的孩子化身“好奇宝宝”,每天会问出无数个“为什么”。还会通过行动去探索世界如何运转,他通过不断的挑战规则,来学习哪些规则是不能变的,哪些规则是可以变的。
5、不会处理情绪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接触外界环境越多,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多样,他们会思考一些更为复杂的东西。而在思考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自己的心理变化感到迷茫与抗拒,而又由于年龄所限,只会通过哭闹这种单一渠道来宣泄。在成人看来,孩子的表现就像叛逆期的无理取闹,不可理喻。
11岁男童不听话怎么管教3叛逆期家长听之任之,好孩子也容易变坏
其实,小欧表现出异常已经不是第一次,刚上初一那会,他还是个优秀奋进的好孩子。小欧妈不了解孩子白天在学校怎么生活,可是放学一回到家,他就开始玩游戏,晚饭也不怎么吃,有时候玩到夜里十二点还不睡。小欧妈催促过多次,可是小欧根本不听自己的话,加上自己生意上一堆烂摊子,也就懒得再管。
这回小欧妈觉得自己劝说也未必管用,确实是,小欧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想和他谈心也没有机会。小欧爸好像也早就对这个孩子放弃了希望,每次知道小欧闯祸,总留下一句:“给他提供这么好的环境,还不知道用功读书,想当年我们条件那么差,不一样努力吗?”小欧爸觉得孩子“烂泥扶不上墙”,干脆眼不见为净。
小欧妈只能独自叹气,有时候好想有个女儿,这样两人交流起来不至于这么难。孩子的青春期真难懂,想当年自己好像也经历过这样一段时间,不过后来觉得学习更重要,也就没有太叛逆。儿子现在这样,其实自己能理解,只不过沟通起来太难,小欧妈决定多花时间陪孩子,等他顺利度过这段时间,再去忙生意也不迟。
其实到了小欧这个年龄阶段,会产生叛逆心理是正常现象,可能受感情、学习、心理或者是身体成长的影响,不自觉地会对自己或周围的人产生抵抗情绪。他们需要时间自我消化坏情绪,等到道理想通的时候,自然会回归正轨。父母这时候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以为孩子打架抽烟,就已经变成了“坏孩子”,如果多一点关心,会帮助他们走出这种困局。年幼的时候学会自我走出困境,更容易成长为坚强的人。
当然,孩子的叛逆期不只是在小欧这个年龄段。一般来说,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出现3次叛逆期,分别是2岁、7岁和12岁。只要父母要注意把握孩子这几个阶段的情况,处理好了就能多省心。
孩子3次叛逆期的心理学解释
1、两岁左右的宝宝叛逆期
很多人觉得奇怪,孩子才两岁大,刚学会走路说话没多久,怎么叛逆得起来。这里提到的叛逆,不是指反抗大人,而是自我成长意识的崛起。人有突破自我的本能,比如孩子因为矮拿不到桌上的玩具,为了满足自己,即使摇摇晃晃地踩着小凳子,也要拿到玩具,这就是一种自我满足。
孩子成长到两岁时,妈妈总觉得孩子没有以前好带,明明走路还不太稳,偏偏要自己走很远。妈妈想休息会,抱着孩子在沙发上看会电视,发现孩子坐不住一分钟,一会要玩玩具,一会又要去外面溜达,而妈妈就不想动弹。其实,这时的孩子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奇的,想看什么、想玩什么,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他们不会觉得困难就放弃,仿佛身体里有股力量在指引他们这么做。
妈妈感觉自家的孩子成为“熊孩子”,这并不是性格的原因,只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等到孩子学会了新技能,有所突破之后,还是会成为父母的乖孩子。因此,当孩子想要自主吃饭、开门这些事时,妈妈要试着去顺从他,孩子力不从心时在后面帮一把,这样获得满足感之后,孩子就又度过了一段成长期了。
2、七岁左右的儿童叛逆期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升入小学,开始学习课程知识,思想也渐渐丰富了起来,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再完全听从父母的建议行事。比如今天是不是需要穿外套,是不是需要拿伞这些事,他们都想自己决定。妈妈可能觉得天气太凉,要多穿点。实际上,多穿少穿,对孩子不那么重要,关键还是得有“风度”,如果和妈妈意见不合,还可能会产生反抗情绪。
3、12岁之后青春叛逆期
父母说两句,孩子就不开心,这是青春期孩子的通常表现。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到这个年龄阶段,性格就会开始大反转。萧姐的女儿在13岁以前,是大家眼里的“乖乖女”,每回见到她都是万年不变的好学生打扮,牛仔裤加短袖,这些衣服都是萧姐挑的。她觉得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子不要太重视穿着,看着舒服就好。
可最近女儿性情大变,先是烫了头发,又开始穿超短裙,为这事两人不知道吵了多少次,女儿每次只是回应,我只是爱美而已,这有错吗?这话听来也找不到错处,而且女儿的成绩也没有受影响,萧姐也不好再对女儿多啰嗦。
孩子成长到这三个阶段时,父母千万要重视,不要图省事,只想家里养个不操心的乖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只重视学习,更要细细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孩子迎来叛逆期时,父母可以用这些办法应对。
这样处理孩子的3次叛逆期,比吼多少遍都有效
1、对两岁的孩子既要理解也要守住底线
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并不是在反抗大人,即使孩子刻意地东奔西跑,父母带着可能会觉得有些累,可是还是得给予理解。对孩子来说,主动探索世界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父母不要觉得只有听话的才是好孩子,孩子愿意主动成长,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然,理解之余家长也要守住底线,孩子会提要求,但这些要求需要受到限制。孩子已经有了汽车玩具,看到别家孩子有机器人玩具,又哭闹着要求父母买。孩子年龄小,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玩具,往往玩几分钟热度就消退了。父母不要孩子提要求就满足,学会拒绝,这段原则性的时期父母要把控好,不然把孩子养得太贪心,烦恼的还是父母。
2、给予七岁孩子以信任
孩子自我意识变得深刻之后,会更重视自己,平常的一言一行,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时候父母不要还只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学会尊重他们的想法,信任他们,给他们自我选择的机会。孩子想买哪些衣服,想报哪些特长班,尽量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样孩子开心,也就不会和大人产生冲突。
3、不要再控制12岁以上的孩子
孩子上初中后,各方面能力也在成长,这时候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已经减小,在他们眼里,父母也许没有以前认为的“强大”。通过不断的学习见识,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广阔之后,他们在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父母如果还是按照老套路要求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思想落后,进而产生代沟,双方很难进行沟通。父母要改善这种关系,不能再继续控制、要求孩子,而要从改变自己做起。理解孩子的想法,放手让他们去做。
孩子会叛逆,必是事出有因。父母不要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到,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人要成长,肯定会经过一段时间迷茫和适应期。不要打压孩子的叛逆,试着去理解和接受他们吧!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对于孩子,每个家长都关心的话题一定是孩子的成长阶段问题,这也是现在社会的每个家长都有都重点关注的,他们都希望宝宝健康成长,那么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1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
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
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咨询中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我想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第一、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
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
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
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比如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
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
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做手工、做上学前的准备工作。
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不管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
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
可以这样说,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
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来的。
由此,我们看出,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情绪等,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2儿童年龄段划分标准
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
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
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又把此期开始的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
青春期:12~18岁的阶段称之为青春期。
成年早期:18~25岁,这个年龄阶段属于成年早期。
成年期:25~50岁划分为成年期。
成熟期:50岁以上,这一时期属于成熟期。
儿童教育的含义及作用
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儿童教育性很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儿童教育促进人脑发达,特别利于左右脑并行发展,开发人类巨大潜能。0~6岁,延伸到12岁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儿童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方法论的根本原则。
儿童教育的注意事项
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
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发展,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情,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即使给予分析和帮助。
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分苛刻,不要经常体罚孩子,如果犯错要及时教育,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于激动,以免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好的影响。
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
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们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312岁属于儿童吗?
一般将7周岁-12周岁的孩子划分为儿童。而11周岁到18周岁的孩子也可被划分为少年。因此12周岁这个年龄段重合了儿童和少年,因此可以说是儿童,也可以说是少年。这个时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孩子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否文明化以及是否能社会的个体也是在这个时期。可见,这个年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
十二岁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对于儿童心理转变和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特点主要是半成熟和半幼稚兼有,同时还兼有独立性和依赖性以及冲动性和自觉性等,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要格外地注意,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国加入《儿dao童权利公约》,根据公约内的内容,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
而医学界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我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儿童教育方法
1、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2、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 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 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3、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
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4、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 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 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