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今年三岁了,牙齿已经长齐,正常的饭菜都能吃了,可是就是不爱吃绿叶的蔬菜,也不爱吃肉,所以吃的东西很单调。我很着急,为什么果果这么挑食呢?明明我是个什么都爱吃的“杂食动物”啊!
说到挑食这个话题,相信很多父母有一箩筐的话要说。“我家孩子就是不吃蔬菜,光吃肉,太胖了!”“我家孩子怎么都不吃胡萝卜,放进菜里也会被挑出来。”“我家孩子不吃鸡蛋。”“我家孩子不吃茄子”……每次和其他父母聊天,都会发现,挑食真是千奇百怪,怎么孩子们就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的呢?
直到有一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话题:“为什么小孩喜欢挑食而大人不会挑食?”有个网友回答说:“因为每次父母买的都是他们喜欢的菜,如果有你权利去买自己喜欢的菜,你的父母也可能会变得很挑食”。真的是恍然大悟!
这里可以引入一个理论——霍布森选择法则。没有选择的选择,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选择,让人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人们称之为“霍布森选择法则”。
霍布森选择效应典故: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看似提供了很多的选择,实际上已经圈定了选择的范围。
孩子喜欢挑食这个结论,也是基于霍布森选择效应理论作出的结论。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选择,看似非常多,事实上每一餐做出来的菜,都是已经经过筛选的,孩子们只能在这个范畴内去做选择,就跟买马的人一样,其实是别无选择的。
父母是在用别无选择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孩子,那么其实已经扼杀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而现在的孩子自主性都很强,不愿意屈从,那么就只能得出孩子喜欢挑食的理论。
而对于父母本身来说,他们会购买的食材,一定都是他们吃过的,并且觉得味道不错的,人的趋利避害性决定了父母不会去主动选择自己不爱吃的食材,那么就造成了一种错觉——父母是不挑食的。但是怎么可能呢?
朋友的家人都回老家了,留下她一个人待在上海。中午的时候,朋友微信我说冰箱里之前屯了很多菜,得赶紧吃,不然坏了可惜,毕竟目前的菜价挺贵。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她发了张照片过来,说跟着抖音学了道菜,但是味道不好,不想吃。笑得我肚子疼,一个整天跟我炫耀自己做饭手艺好的人,竟然也会嫌弃自己做的菜难吃。
然后我们就开始聊起来做饭吃饭这个事。我本人不喜欢吃也不喜欢做,所以对那些标榜自己吃货人设的女生不是很理解。我是有啥吃啥,没有不吃也行。口味也是清淡的很,比如吃泡面几乎从来不放调料。但我这个朋友对吃的倒是挺热情,用她的话说,不管生多大的气,只要拿好吃的一哄立马就好。
她说小时候自己就喜欢吃,可惜家里太穷,吃不饱也吃不好,所以饿的皮包骨头的。然后她激动了起来,说还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她妈妈做饭实在太难吃,难吃到根本不想吃。小时候自己不吃饭天天饿肚子,妈妈竟然从来不想着给她弄点好吃的,而是带她去看医生,让她吃药,实在是太悲催了。比如说她喜欢吃麻汁豆角,但是妈妈却总是做她最讨厌的水煮豆角。
我说你小时候吃什么,怎么都记得这么清楚啊?我毫无印象。她说就是对豆角这一幕记得特清楚,刻在心里了,估计当时给伤着了。
我突然想起来一句话,为什么总是小孩挑食,而没有大人挑食?因为家里的饭菜都是大人做的啊,他们肯定都是按照自己喜欢的口味去做的。
这么想来,小孩也真是可怜呢!就像我儿子,每次都是皱着眉头被他奶奶逼着吃虾吃肉,为了多让他吃点,那场面真是……大概只能用威逼利诱和软硬兼施这俩词来形容。
所以,如果我在,我肯定会跟儿子讲,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不用吃完,吃饱就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