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发麻,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日不同的头痛。
6、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交或晕倒。
7、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沉沉的欲睡——嗜睡状态。
11、脑供血不足患者一侧或某一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患者突然但暂时出现的视物不清。发生脑供血不足症状,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精神意识异常、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具体如下:
1、精神意识异常:比如总是想睡觉,整天昏昏沉沉的,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症状,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性格有些变化,如孤僻、沉默寡言或者表情淡漠,有的人为急燥,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者智力衰退,甚至丧失正常的判断力;
2、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这一类先兆症状最常见,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的表现有突然嘴歪、流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者词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者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者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跳动;
3、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官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的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肢体自发性疼痛、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小暑习俗吃什么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小暑习俗吃什么,希望有所帮助!
1、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2、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4、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5、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中风有哪些预兆?
中风为中医概念,西医为脑梗塞和脑出血,两者发病前兆基本相同:
1.突然语言不清、流口水。
2.持续头痛头晕。
3.头皮发麻,半身麻木,突然视物模糊。
4.智力衰退,精神异常,性格改变躁动不安
5.出虚汗,发低热,胸闷心悸,出现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6.出现偏瘫,口角歪斜,语言不清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