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说,她家宝宝现在三岁了,最近发现带她去超市的时候,孩子总喜欢“顺手牵羊”,把自己喜欢的物品放进口袋悄悄带回家。朋友严厉的批评过孩子几次,但孩子的这种偷窃行为却并没有任何改善,这几天又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这让朋友特别恼火,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坏毛病。
孩子偷东西是故意的吗?背后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01.为什么孩子喜欢偷东西?
孩子喜欢偷东西会被大人看成“大逆不道”的事,因为家长会把偷东西这一行为上升到道德层面,但事实上,处于3到5岁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对“偷”这个字并没有任何概念,喜欢拿东西,都是有原因的。
1.缺乏“物权意识”
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的物权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在他们的脑海中,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并没有别的意思。
2.道德意识处于“无律阶段”
前道德阶段也被称为无律阶段,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通常四、五岁之前的孩子处于前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是没有道德意识的,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他们不能对行为的道德价值作出自我判断,规则这一问题对孩子来说还没有约束力,他们只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规则,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拿回家,就是孩子自己的规则。
3.父母不好的示范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其实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有些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总觉得孩子小就不尊重孩子,乱拿乱用孩子的东西,当他家中有朋友到访时,还要强行逼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进行分享,这就让孩子没有物权的概念,逐渐形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说,孩子偷东西背后是有很多原因的,当父母遇到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千万不要焦虑,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和道德意识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在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时,父母一定要用对方式方法,否则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那么,当发现孩子偷东西时,有哪些方法家长千万不能做呢?
02.面对孩子偷东西,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之前在广东江门一个超市中,一位两岁左右的儿童因为偷拿果冻,被爷爷当众拳打脚踢,此事一出立即引发广东网友的讨论。有人认为大爷的做法不是很好,孩子行为不好,但不要当众指责,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有点过激了。
其实,不仅仅是这位爷爷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偷东西后,都会冒出第一个念头就是:打!但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行为只会对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其实,除了打骂之外,面对孩子“偷东西,父母还有很多错误的教育方式,会深深伤害到孩子。
1.给孩子乱贴“小偷”标签
在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这一行为时,很多家长会选择用打骂的方式来处理,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这其实是特别伤害孩子自尊心的。
2.逼问孩子、反复追究
若孩子没有偷东西,父母反复追问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不信任;若孩子真的偷东西,父母逼问的方式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适可而止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明白自己错了,下次就会注意,父母反复追究,就像撕开了孩子愈合的伤口,孩子可能会因为反感而做出叛逆的行为,比如:“你说我是小偷,那我就继续偷东西给你看。”
3.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却不愿意,就是让自己不好的行为被更多的人知道的,若父母不论青红皂白,就在外人面前批评教育孩子,甚至让外人参与到打骂孩子的过程中,这无疑是对孩子自尊的践踏,只会加重孩子偷窃的行为。
那么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03.孩子偷东西,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帮孩子改正。
1.使用“重复原则”,反复向孩子灌输物权意识
当孩子把别人的物品拿回家时,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态度,清楚地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幼儿园的,幼儿园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动,你如果想拿回家可以问一下老师,但没有经过老师允许就悄悄拿回家,这样是不对的。”
若孩子已经养成了偷东西的行为,可以在去超市的时候反复提醒孩子,而且家长要做好长期和孩子“斗争”的准备,不要指望一次提醒就能让孩子改掉偷拿东西的行为,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没有自我管理意识,他们不懂得如何监督自己的行为,所以这就需要家长的反复强调和提醒。可以在结账以前再次提醒孩子,如果悄悄拿到了某些东西就一定要交出来。
2.奖惩分明,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
若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对,并已经做出了改变,父母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
比如:,在朋友家做客时看到心爱的玩具,会主动询问能否拿回家,这种征求别人意见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进行鼓励。鼓励的行为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更愿意重复这种行为。
当孩子没有得到别人允许,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可以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带着孩子一起去把物品归还,归还物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询问对方能不能借来玩一下,这种带着孩子去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学会下次遇到类似事情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孩子仍然不作出任何改变,那么父母就要跟孩子约定一些惩罚措施。比如:如果下次再悄悄拿东西,那么一个星期也不能看电视。在这里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惩罚制度一旦制定,就要果断执行,只有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以后才能改正这种行为。
3.父母要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
在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孩子的维权。孩子的东西不要给孩子收拾,让孩子自己做主。有朋友来家里做客时,能不能和别人一起分享玩具,要征求孩子的同意。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物品对一个人的所有权,这样才不会偷偷拿别人的东西。
若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分享物品给别人,就会让孩子觉得物品的归属权是可以随意侵犯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物品的所有权。
表面看,它是孩子一种错误的行为,实际上都藏着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有的孩子是因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为好奇好玩,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得手的成就感。
总之,孩子偷东西偷钱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父母必须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比如孩子是为了买喜欢的玩具而偷钱,父母可以适当地给些零花钱,并且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合理的,但不能靠偷拿父母钱来解决,你可以将零花钱慢慢存起来或者自己赚取零花钱。了解孩子偷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杜绝这样的行为再次发生。
1.缺乏“物权意识”
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的物权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孩子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在他们的脑海中,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都是我的,我只是想把它拿回家而已,并没有别的意思。
2.道德意识处于“无律阶段”
前道德阶段也被称为无律阶段,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通常四、五岁之前的孩子处于前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是没有道德意识的,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他们不能对行为的道德价值作出自我判断。
规则这一问题对孩子来说还没有约束力,他们只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规则,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拿回家,就是孩子自己的规则。
孩子会偷东西怎么办
有句俗话,叫做小时偷针,大事偷金。如果小孩子一旦有了偷东西的行为,那么长大了很有可能会走上歪路,所有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工作。那么孩子偷东西是什么心理?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孩子居然会偷东西。
孩子会偷东西怎么办
第一要看孩子偷窃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孩子是因为缺乏关爱,得不到内心的认同感,所以孩子偷窃不是为了物质欲望,而是为了满足心理的欲望,希望能借此引起父母的重视。也有可能是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或者宽松,让孩子有贪小便宜的想法,而家长在发现孩子第一次偷窃成功之后没有及时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
其实孩子在刚开始偷窃的时候,心理是非常矛盾的,他会认为偷窃是不对的,害怕被人发现,但同时又抵抗不了金钱或者物品的诱惑。
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孩子意识到这是错误的?
1、要从正面教育入手,首先应该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如果是因为想要买这件东西,那接下来就要教给孩子应该如何通过正当途径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如果孩子没有觉得自己做的不好,那就可以让孩子站到被偷的位置上,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妥当的,让孩子逐渐认识到这么做是不好的。
3、也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当家人、同学、朋友之间都互相偷拿别人的东西,对方也为了报复对方而偷拿,那么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4、在这些的基础之上,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出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并且督促孩子去这么做。
5、作为家长,也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要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避免孩子走上偷窃的道路。
每个孩子的心理都住着善良的天使与邪恶的恶魔,有时候孩子心中的小恶魔就可能会出来捣乱一下,可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化身为天使的。爸爸妈妈要相信孩子都是善良的,他们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做个好孩子的,只是偶尔可能“跑偏”需要爸爸妈妈来约束!
孩子会偷东西怎么办学龄前孩子的`顺手牵羊源于欲望和无法自控
家长也不用想得太糟糕,这并不代表他是个坏孩子。要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质,引导孩子远离小偷小摸。
实际上,上幼儿园之后,孩子就会开始明白什么是归属权,明白什么是别人的东西。
但是他们实在不善于控制自己,尤其无法控制想要得到这件东西的欲望。
所以,家长要适时地教育孩子,树立基本的道德意识和纪律,帮助他们战胜自己的欲望。
教孩子分辨哪些行为属于偷窃,鼓励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获得他想要的东西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白偷窃这件事儿是错误的。
当然,和学龄前的孩子解释这个概念,往往需要一些小技巧。你可以和孩子看偷盗题材的童书或电影,比如《神偷奶爸》,然后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询问孩子:“宝宝,你觉得男主角这样做好不好呀?为什么呀?”
你也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阐述偷东西的后果,让孩子意识到偷东西是一件坏事儿。例如和孩子讨论如果有人不征求他的同意,就把他喜欢的玩具拿走了,那他会怎么想?是不是会很伤心?
其次,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他想要的。
孩子偷拿东西有很多种可能,也许是他不敢和别人说话,或者不知道怎么去索取想要东西,所以需要家长给他示范和引导。
举个例子,孩子想要朋友的笔,你可以教他要怎么有礼貌地向朋友询问,怎么表达借这支笔的想法。平时在家中,你也要养成孩子的这种习惯,让他在拿东西前先询问你。
最后,家长要注意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帮他分辨哪些属于偷窃行为,避免孩子的误解。
有时候,家长在超市里试吃了一颗葡萄。这可能就让孩子产生误会,以为超市里的东西能随便吃,不属于偷窃。反之,家长在借阅图书时,孩子也可能会误会你在偷书。
这要怎么办呢?
别怕,一个简单的解释就能搞定。你可以直接说明情况,比如我正在试吃免费的东西,我正在用电子卡借书。
日常生活中,家长则可以利用新闻、动画片或者角色扮演游戏,考考孩子,让他分辨哪些是偷窃行为,加强他对偷窃这个概念的认识。
面对孩子的偷窃举动,你要纠正、思考和善后三管齐下
万一家长真的发现孩子偷东西,要怎么办呢?
你应该第一时间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并给他解释为什么是错的。不过注意,千万别用警察、法律等话题吓唬孩子,免得叫孩子成天提心吊胆。
其次,家长最好帮孩子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让他想象如果受害者是自己,他要怎么办。这样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使他理解自己的错误。
最后,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善后。最稳妥的做法是让孩子道歉,退还偷拿的东西。要是东西损坏、无法退还,你就先替他付钱赔偿吧,之后可以由他做家务来“抵债”。
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让孩子参与善后这点很重要。一般孩子经历过一两次后,就能发现偷窃只会让朋友生气、令父母失望,甚至还要他自己付出代价,自然就不再随意偷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啦。
孩子偷拿东西大多是因为他们控制不住自己。单纯的斥责、批评往往没有效果。家长只有让孩子分辨哪些是偷窃行为,纠正、思考和善后三管齐下,才能防止这个行为成为坏习惯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