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最终都会迈入婚姻的殿堂,开始有了他们的孩子,看着自己的小天使,一步步的长大,但是与此同时,父母也逐渐年迈,在这个时候就有人开始意识到,他们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往下亲,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给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所以更爱他们,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人的一种天性。
人们对于自己的孩子往往倾注比父母更多的心血
我们自己都还只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受到父母的呵护,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由于从小到大都是如此,人们常常在心中认为这一切仿佛都是理所应当,但是为人父母之后,开始养育自己的孩子,才明白了父母的不易,开始为孩子操心,害怕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给它们喂奶,给他们换尿布,为他的未来筹谋,从此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付出,是远远大于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的,当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之后就会付出更多的爱,在一般情况下,父母不仅给予了孩子爱,还会在他们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所以,对于孩子爱的更多。
对于后代的关爱是一种本能
人们对于弱小的后代,有一种关爱的本能,尤其这个孩子还是是经过十月怀胎,经历辛苦才获得的,看见弱小的孩子,人们往往会激发出内心本能的保护欲,不希望她受到危险, 看到他们可爱的脸庞,更是连心都融化了,这种关爱是本能。反观人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我们受到父母爱之后的一种感恩,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我们会在心理上更加爱我们的孩子。
虽然大部分人都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但是在我们数千年的文化的熏陶下,我们也懂得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虽然对于孩子的关爱是本能,但是同样爱护自己的父母是一种责任。
虽然我还没有结婚,但我观察到我父母对待我的态度和他们对于爷爷奶奶的态度是不同的。后来我想是因为子女象征着希望和未来,它意味着新鲜、单纯、轻盈。而父母则意味着陪伴和付出,它意味着沉闷、复杂、老旧。从子女身上,父母可以看到希望的未来,那是一个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意味着自身生命的延续,对子女的爱本质上是一种索取,对快乐、新鲜、创造的索取。而对父母,则更多需要的是付出和陪伴,是对过往的追忆,是对恩情的回馈,是对养育的感恩。索取是本能,付出是人性。人一直在索取,却阶段性地回报。人性如此。人人都喜欢希望的未来,而不喜欢承载恩情的过去。人也都是趋利避害,喜新厌旧的,都喜欢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复刻,是父母的化身,爱孩子,就是在爱自己。人最难否定的就是自己,不爱孩子就是不爱自己,否定自己。
子女爱父母叫孝,父母爱子女叫慈,我们会发现社会上对孝的呼吁比慈要多得多,原因就在于慈是天然的,孝是人为的。
慈是不待呼吁的,孝是有时呼吁也无济于事的,因此慈是无待的,孝是有待的。
有时慈是有内在驱动力的,父母的慈蕴含着希望、未来、创造的需要,当孩子不满足需要时,父母就会失望。但是父母对孩子无论怎样失望,对孩子的爱区别于其他人的爱,那便是他们对自己的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