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传学里有所谓的“奠基者效应”和“瓶颈效应”,它们都属于“遗传漂变”。“奠基者效应”和“瓶颈效应”,大体的意思都是说,①当一个群体有少数几个个体建立或者②群体大小发生戏剧性骤减,某些基因可能从基因库中消失,然后由存活的少数个体建立一个新的群体。这些少数个体偏偏不具有典型的群体结构,故而新群体及由它发展的群体的结构就可能发生了变化。
●如果当初某种动物的心脏有长在左边的,也有长在右边的,也许还有左右都有的。这种动物在一个岛上生活。恰巧来了一阵大的台风,台风过后,只有少数几个此种动物存活,因为存活的个数很少,所以可能恰巧存活下来的动物是心脏长在左边的。而这种动物可能是人的祖先,慢慢进化成人,由它们进化成的人,心脏就都长在左边了。——“奠基者效应”和“瓶颈效应”
●有些人心脏长在了右边,这可能是基因变异或者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畸形,因为身体的其它组织、器官往往都已经适应了心脏在左的结构,进化成了适应心脏在左的结构和机制。所以心脏在右的人,往往不能成活或者有严重疾病。
宇宙在复杂度上一骑绝尘的一个例子,就是人的心脏。宇宙自始至终也只能产生所有可能的蛋白质中极小的一部分,至于由这些蛋白质组成的、最后反过来构成我们叫做“心脏”这器官的组织,就是更小的一部分。那么问题就来了: 在这个原子水平之上非遍历的宇宙中,人的心脏究竟为什么真实地存在?
大体而言,人的心脏存在,是因为它们能泵血,从而在脊椎动物祖先中具有选择优势,于是便被我们继承了下来。
简单说,达尔文给出了部分答案: 心脏帮助我们生存,所以被选择了下来 。但是达尔文并没有意识到,他需要佐证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心脏究竟是怎么存在的:基于现在的、演化着的、具有繁殖能力和可遗传变异能力的生命,如果这个生物的体积大过了可以让氧气通过简单扩散到达每一个细胞的程度,那么若出现了一个具有即便是微弱泵血功能的器官,这个“美丽的意外”就能被选择下来。简而言之,在这个原子水平之上非遍历的宇宙中,心脏存在,凭借的就是它帮助了演化着的,有这个心脏的生物体的存活能力。
随着生物体的繁殖,生物体 也传播着其运作的组织形式——即机体所有部分适配并协同工作的方式。各个器官就是这个组织的各个部分,它们既因整体而存在,因为整体而存在。换言之,心脏存在是因为生命的存在。除此之外,我们也会看到,生命还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它在原子水平之上非遍历宇宙中演化的更多可能性。
这就是《物理之外的世界》这本书中的第一个最主要的结论:在这个原子水平之上非遍历的宇宙,对于复杂的事物而言,其出现本身就需要一番解释,回答虽简单,却深奥。心脏存在,凭借的是其维持拥有这个心脏的有生命物体之存在和其未来演化的功能。生物在原子水平之上传播开时,它们维系功能的器官也传播开来。心脏在原子水平上非遍历的宇宙中存在,是因为生物需要拥有这种功能的心脏来生存、繁殖。作为一个“康德整体”,生物会带着维持它们的部分。有心脏的生物存在,心脏就存在。
为什么眼睛存在、鼻子存在、肾脏存在、带着吸盘的触手存在、性存在、抚育幼崽行为存在、长颈鹿的长脖子存在?答案是一致的:完全是因为这些器官或过程的作用,帮助了拥有这些器官或特征的演化着、生活着的生物体的生存。它们都是因整体而在,也为整体而在。
文章摘自《物理之外的世界》
斯图亚特·考夫曼的最新著作提供了一种超越了物理定律所能解释的观点:从复杂的化学环境到分子繁殖、新陈代谢和早期原细胞,以及进一步进化到我们所认作生命的东西。在已知宇宙中大约有一千亿个太阳系中,正在进化的生命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进化都是一个“正在变化”的过程。自牛顿以来,我们已经转向借助物理学来考量现实。但是单凭物理是无法告诉我们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如何到达这里,以及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已经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圈。
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