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也许声音本身是“无辜”的,只是我们处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者带着某种特殊的情绪,听到了某种声音,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条件反射的东西,以至于我们下次听到这个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涌起某种或悲或喜、或恨或爱的情绪。假如你正在考场上抓耳挠腮地做题,监考老师却踩着高跟鞋在考场上晃来晃去,于是你满脑子都是格崩格崩的高跟鞋声,不由得烦躁不安,可能以后也都不会喜欢高跟鞋声了。因为高跟鞋的声音会使你想起考场上烦躁不安的情绪,自然也就受不了这种声音了。这种心理层面的东西就需要心理专业的大牛们分析了。
当然,未必所有的声音都是“无辜”的。这就牵扯到声音本身的特性了。我想到的影响声音特性的有两个方面:频率和音色。人耳可听的频率范围在20Hz到20kHz,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人都不喜欢高速行驶的小轿车车厢里的声音,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声音频率较低。可能人们比较喜欢中频的声音而讨厌过高、过低频段的声音。举个例子吧,下小雨时沙沙沙的声音和工厂里面的“轰轰隆隆”的背景声,你更喜欢哪个?大约都会说是小雨时沙沙沙的声音吧。小雨时沙沙沙的声音是典型的能量集中在中低频段的粉红噪音,而工厂里面的“轰轰隆隆”的背景声更类似于整体频率偏低的褐色噪声。音色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琵琶的声音之所以和古筝的声音不同,就是因为音色。大概可以说除了响度和音高之外的所有使这个声音有别于那个声音的因素都是音色。至于什么样的音色更讨人喜欢,这就是萝卜青菜的问题了。
所谓尖锐声就是超高频率的声波。高频震动到耳膜后利用神经传到大脑。一种效应是耳膜震动太快会痛。另外就是脑神经无法接受这种频率。所以产生抗拒。所有生物都有讨厌某特定频率范围的本能。所以就有赶蚊子的震动器。只能说大脑构造就是讨厌某频率吧!耳 是 位 听 器 官 , 可 分 为 外 耳 、 中 耳 和 内 耳 三 部 分 。 外 耳 有 收 纳 和 传 导 声 波 的 作 用 , 内 耳 中 藏 有 听 感 受 器 与 位 觉 感 受 器 。
1.外 耳
外 耳 包 括 耳 廓 和 外 耳 道 。
2.中 耳
中 耳 由 鼓 膜 、 鼓 室 、 咽 鼓 管 和 乳 突 小 房 构 成 。 鼓 室 内 有 锤 骨 、 砧 骨 和 镫 骨 三 块 小 听 骨 。
3.内 耳
内 耳 又 称 为 迷 路 , 可 分 为 骨 迷 路 和 膜 迷 路 。 骨 迷 路 与 膜 迷 路 之 间 的 腔 隙 充 满 外 淋 巴 , 膜 迷 路 内 充 满 内 淋 巴 。 骨 迷 路 由 三 个 骨 半 规 管 、 前 庭 和 耳 蜗 构 成 。 膜 迷 路 由 膜 半 规 管 、 椭 圆 囊 、 球 囊 和 蜗 管 构 成 。 膜 半 规 管 、 椭 圆 囊 和 球 囊 的 内 腔 有 位 觉 感 受 器 。 蜗 管 内 有 听 觉 感 受 器 。
耳 廓 接 受 的 声 波 , 经 外 耳 道 传 送 , 振 动 了 鼓 膜 。 鼓 膜 将 空 气 振 动 转 换 成 机 械 运 动 , 使 听 小 骨 的 小 关 节 产 生 运 动 , 镫 骨 将 机 械 能 转 换 成 液 体 的 波 动 , 使 迷 路 的 外 淋 巴 和 内 淋 巴 波 动 , 蜗 管 内 的 听 觉 感 受 器 将 内 淋 巴 波 动 的 刺 激 转 换 为 神 经 冲 动 , 经 听 觉 神 经 传 导 通 路 传 到 大 脑 皮 质 的 听 觉 区 , 经 大 脑 皮 质 的 分 析 综 合 而 产 生 听 觉 。
听到尖锐的声音后,其刺激声响,我们称之为分贝,
远远超过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的承受能力,使人产生强烈的晕厥感 .
人听到很大的声音是要本能反应的感觉到恐惧,这是人保护自己的本能,潜意识里面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的(当然这样说也不是很严谨,我没有数据支撑),只不过每个人对声音的大小和突然程度的反应都会不同,反应的大小也会不同。有些人的反应时间和方式也会不同。摩托车的话,如果仅仅是发动机的声音的话,它突然加油门会给人一种暴力的感受,可能是这种感受让你觉得不安和恐惧吧。这样的话,有两个办法:
第一、坐坐摩托车,慢慢习惯它的声音
第二、尽量远离能给你产生这种不安的环境。
还有就是摩托车在你身边突然呼啸而过,曾经有不少的女孩子跟我反应,她们在那个时候会特别的害怕和没有安全感,那么
1.尽量的远离经常有飞车党出没的道路
2.尽量在人行道远离机动车道的一边行走
3.不要突然蹿到道路上
相信这样就不会感到那么的不安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