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增宽一般胎儿后期大多能够自行吸收,有调查表示,在孕28周至32周这个时间段胎儿的吸收的最快的,当然其他的时间段也有胎儿吸收较快的,这是因为每个胎儿的发育情况都不同造成的。孕妇需要做的就是定期做B超,看看是否继续增宽,若没有再增宽,就不用太紧张。
侧脑室增宽吸收的原理:
胎儿在迅速生长期,胎脑的发育有时会比脑中导水管系统快,脑内产生的脑脊液量明显大于导水管系统的循环能力时,会发生轻微脑积水,但是这种轻微脑积水会随着脑内导水管系统的发育完善而逐渐消失,所以,孕妇注意休息,饮食营养就可以。
胎儿侧脑室增宽的正常值
侧脑室宽度是预测胎儿神经系统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产前系统超声检查的常规项目。
正常值:
在妊娠16-38周内,正常的侧脑室宽度一般为7.6mm±0.6mm,当胎儿侧脑室体部宽度达10~15mm,称为轻度侧脑室增宽,发生率约为1%。
若侧脑室宽度超过15mm,则是重度侧脑室增宽,且还伴有脉络丛缩小并呈悬挂状态时,又被称为脑积水。
另外,若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不伴有其他任何结构异常时,则称为孤立性轻度侧脑室增宽,约10%的孤立性轻度侧脑室增宽的胎儿为染色体异常,其中最多见的为21三体,孕期病毒感染特别是钜细胞病毒感染,也会导致孤立性侧脑室增宽及脑室旁混合回声等异常表现。
侧脑室增宽的原因
1、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异常 :可能是胎儿的脑中线结构发育异常或局部占位等所致
2、全身其他系统异常 :全身其他系统异常的一种颅内表现,致病因素为染色体异常、病毒感染(如钜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感染和梅毒感染)等。
侧脑室增宽的诊断
胎儿侧脑室增宽的诊断方法通常使用超声检查。
诊断标准: 通过超声检查测量胎儿侧脑室体部宽度,正常侧脑室宽度≤10 mm,平均7mm,在14-40周之间基本不变。若宽度超过10mm,则判断为侧脑室增宽。
在进行超声检查胎儿侧脑室增宽的注意事项:
1、如果在超声筛查中怀疑侧脑室增宽,应予以测量并评估,同时详细检查有无合并其他结构畸形或遗传标记物
2、建议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若需要可以进行基因芯片检查
3、由于侧脑室增宽也与胎儿宫内感染有关,建议行TORCH病毒筛查
4、若有必要,建议行MRI(核磁共振)检查以协助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病。
胎儿侧脑室增宽怎么办
当超声发现胎儿侧脑室增宽时,孕妇先不要惊慌,应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其他结构畸形或异常标志物,若只是单纯的侧脑室增宽,则无需担心,只要按时复诊即可。一般每3-4周复查一次B超至胎儿出生,胎儿出生后到儿科门诊定期随诊,评估新生儿、幼儿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情况。有的孕妇还需要再孕26周后进行颅脑MRI检查,以排除颅内其他结构异常。
若胎儿合并有其他结构畸形或异常标志物,比如21三体综合征、脊柱裂等情况时,建议孕妇终止妊娠。
CT与核磁共振(MRI)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MRI是Magnetic Resnane Iamge的简称,中文为磁共振成像。MRI是把人体放置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然后接受质子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经过梯度场三个方向的定位,再经过计算机的运算,构成各方位的图像。CT由于X线球管和探测器是环绕人体某一部位旋转,所以只能做人体横断面的扫描成像,而MRI可做横断、矢状、冠状和任意切面的成像。
核磁共振(MRl)与CT都属于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两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检查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能显示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变化,它使机体组织从单纯的解剖显像发展为解剖学与组织生化和物理学特性变化相结合的“化学性图像”,为一些早期病变提供了诊断依据,常常比CT能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它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脑和脊髓的灰质和白质,故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优于CT,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疾病的显示优于CT,这是CT所无法比拟的;
核磁共振可根据需要直接显示人体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而CT只能显示与身体长轴相垂直的横断层像;
核磁共振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图像中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可以提高1—3个等级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机器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组织内的细小血管;
核磁共振在仪器结构上不需要像CT那样有较大的机械口转动部件和一系列高精度的探测器,只要通过电子方法调节磁场梯度即可实现扫描;
核磁共振不会像CT那样产生对人体有损伤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甚至孕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对胎儿也无任何不良影响;
核磁共振有3个特性参数,而CT只有X射线束穿过生物组织的衰减一个物理参数,故核磁共振漏诊率比CT低;
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剂就可得到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还避免了造影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核磁共振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骨性伪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经根显像清晰,还有可能检查出由于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等等。
核磁共振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在脊柱外科更有其广泛的适应证,应用范围大大超过CT检查,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核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处,与CT相比主要其不足之处包括:成像时间较长,当前,全身成像15个断层面需要13分钟;空间分辨率低,仅为2毫米,活动使分辨率更低,故诊断心脏等活动性器官效果较差;显示骨组织的能力比CT要差,在观察颈椎骨刺、韧带钙化及椎管狭窄等骨组织的退变情况时,不如CT清楚,但在显示这些骨组织退变后的改变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方面优于CT;由于铁金属的磁场反应,使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体内有某些金属的部位不能作核磁共振的检查,如脊柱及其他部位内固定术后、人工关节术后、外科.手术使用缝合器以后、带有金属避孕环的妇女以及安装有假牙等,以及其他体内存有金属异物等情况者。不过,由于钛金属没有磁场反应,目前在骨科内固定手术中正在逐步推广的钛金属内固定物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安装核磁共振须有特殊房间,必须防磁、防电干扰,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冷却系统也有特殊要求,要求温度在20—25℃,上下相差不能超过1℃等;价格昂贵,现在一台应用抗磁系统的核磁共振机,价值近100万美元,而一台超导磁系统的核磁共振机高达200万美元左右;检查费用昂贵,远远高于CT检查的费用,一个部位的核磁共振检查费在800—1300元,而CT仅180—600元;运转维护费用高,一年约耗电40万度,仅电费一项即需几万元人民币,还需要液氦、液氮、重水和其他材料等。
综上所述,尽管核磁共振检查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因此,不应对核磁共振检查过分地依赖和迷信,应根据核磁共振的检查特点、临床要求及病人的不同情况合理选用,对每一幅核磁共振的图像,都应仔细地联系解剖病理和临床,作客观全面的分析。
四维和核磁共振结果不一样应该相信谁,当然核磁共振更好,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不太准确,目前,最准确的是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致畸检查的重要手段,在做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时,我们可以看到胎儿的模型,早点去,如果怀孕时间太长,胎儿长大了,就不太好看,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