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以病痛局部或病痛的反应点(有酸、麻、胀、痛、重或斑点、色变、硬变、肿胀等反应)作为穴位的一类腧穴。阿是穴的含义是由《内经》发展而来,但“阿是”这一名称首见于《千金要方》。它们是既无具体名称(所有的穴点都称阿是穴),又无固定位置(无论何处的穴点均称阿是),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确(以病情论阿是,不是以阿是论病情),但对病症的治疗有效(往往还有奇效)。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时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等而予以临时认定。
阿是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现,是一种临时腧穴现象。当疾病发生的时候,人体的某一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滞,造成气血的局部性、临时性的聚集,从而出现阿是现象。当这种疾病解除时,气血的临时聚集也随之解除,阿是穴现象即消失。可见阿是穴不是固定的、专一的穴位。阿是穴与“以痛为输”的含义不尽相同。“以痛为输”出于《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输,燔针劫刺。”主要是针对经筋病的选穴及刺灸方法而言的。病变部位是经筋,主要临床表现是疼痛。而阿是穴是以“快”、“痛”等多种综合感觉来确定穴位的。《内经》中多次提到穴位处的不同感觉,如《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刺腰痛论》说:“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问·骨空论》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这些都是阿是现象,归属于阿是穴的范围。阿是穴的内涵远比“以痛为输”要丰富,所以不应以“以痛为输”来代替“阿是穴”。
穴位疲劳。按摩、按揉穴位、反应点或反射区等,产生刺激信息,经过一定的途径,到达病变部位,治疗疾病。刺激信息的传递,关键是在穴位、反应点或反射区等部位上作的功。作功量不够,信息量不多,则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作功量过大,信息量过多,会造成穴位疲劳,反而导致穴位接受刺激信息的能力减弱,就会降低治疗效果。所以,按摩、按揉穴位要定时定量、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不要无止境地反复按摩。按摩开始时,穴位的压痛敏感,多次按压后,压痛就不敏感了。按摩多日多次后,病情好转,穴位、反应点等的压痛随之减轻,这是疾病好转的必然结果。如果病情没有好转,而压痛明显迟钝,这就是穴位疲劳现象。
左右两只手有着同样的穴位,如果左手的穴位疲劳了,可多按揉右手的穴位,反之亦然。也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轮流按摩左右手的穴位。如果双手的穴位都疲劳了,而病情没有好转,可停止按摩2~3天后再做按摩治疗。
穴位疼痛。按摩、按揉手部穴位出现的疼痛是一般人能忍耐的疼痛,并非剧痛。但也要注意,少数人对疼痛特别敏感或耐受力特差。因此,在按摩治疗时要把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到操作过程中,时刻注意患者的表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脸色苍白或忍受不了的表情,应立即停止按摩。休息一段时间,减轻按摩力度或者调换穴位,再继续进行按摩治疗。
手部按摩所产生的疼痛,不同于其他原因所产生的疼痛,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反应痛。这种疼痛的范围一般都比较小,在按摩时要仔细地体会。这种疼痛是一种良性疼痛,即带有良性信息的疼痛,因为多数人疼痛过后觉得身体格外舒服,精神状态也随之改善。这种带有良性信息的疼痛能很快打破疾病的“稳态”,激发人体的潜能,促进体内各种激素的产生和释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从而治好相应的疾病。
按摩手部穴位所产生的疼痛,应是出现在深部的疼痛,是病变在相应穴位和骨膜特定部位的反应。病变越大越严重,出现的疼痛也就越大。病愈或病情减轻了,疼痛也就随之消失或减轻。疼痛有两种,即针刺样疼痛和酸胀痛。出现刺痛的患者经气感传灵敏,治疗收效快,疗效好;出现酸胀痛的患者经气感传迟钝,收效慢,疗效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