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指黄颜色花(黄花菜)。
黄花泛指所有黄颜色花也泛指黄花菜。在不同作品中,黄花指代的意思也不同。黄花菜是百合科和萱草属植物。植株一般高大,根近肉质,中下部常呈纺锤形。
花葶长度不同,通常比叶稍长;苞片披针形,花梗短,通常不到1厘米长;花被浅黄色,有时在芽的顶部有黑紫色;花被管长三到五厘米。花果期一般为五月至九月。
据了解,黄花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次种植能够连续收获7年以上,适应能力较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黄花菜的耐寒能力非常的强,地下根茎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0到25度左右。
黄花菜的根系发达,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耐贫瘠能力强,耐旱能力也非常不错,但不耐水涝,土壤积水严重,会造成黄花菜根系出现腐烂的情况。黄花菜比较耐阴,但花期需要充足的光照。
黄花菜分株前需要选择生长健壮、开花丰富、没有病虫害的植株进行分株。采挖的时候注意不要伤害到植株的根茎,将植株带根从短缩茎上割下来,修剪掉植株根部的老根。根茎上保留一根生长状况良好的支根,保留一个单芽。
黄花菜种植之后一般可以连续收获多年,在地块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土壤肥力深厚,土层深厚的地块,土壤适合选择壤土或者粘壤土进行种植。种植前要对种植地块进行翻耕处理。
“黄花”,即菊花。以花喻人,表面写花,实则写人。《礼记•月令》中有“菊有黄花”之句。据说在王安石、欧阳修之间曾有一段关于菊花的文坛公案。据《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写了两句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到后“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荆公(王安石)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笔者案:《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中,“落英”意即“盛开之花”,并非“落地之菊花瓣”。史正志在《菊谱后序》中指出菊花有落有不落的,花瓣结密的不落,花瓣不结密的多落。又指出菊花初开才可餐,枯落了就不能吃了。故王安石以此回答欧阳修的质疑是不妥的。)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记载了这则故事,但诗句略有不同。不管此事真假,我们至少从中得知一点:菊花确有凋落于地的品种,但较为罕见;绝大多数菊花只是枯槁于枝头,并不落瓣。
词人爱菊,是不言而喻的。菊可种于盆,也可栽于地。倘若种得多了,放眼望去,高高低低,层层叠叠,自然会有“满地堆积”之感。所以,“满地黄花堆积”是作者摹写眼前所见:正值菊花当令之时,盛开的菊花一团团,一簇簇,铺满庭院。
那么,“憔悴损”的主语是不是“菊花”呢?也不是。易安夫妇志同道合,归来堂上品茗斗书,传为佳话。两人伉俪情深,即使只是小别,李清照也因不堪相思之苦而留下了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样缠绵的句子。伊士珍在《琅环记》中提到:“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致明诚……”清照当年难耐生离之苦,而今又怎消死别之痛!眼前黄花如昨,却已物是人非事事休!所以,“憔悴损”的主语是“我”。这是词人自况:看到这满地盛开的菊花,想起早年与夫婿携手同游的甜蜜;如今孤身一人,形容憔悴。面对此情此景,怎不令词人悲从中来?
于是,很自然地有了“如今有谁堪摘”一句。这可看作是词人的内心独白。或许当年清照夫妇曾有过“采菊东篱下”的闲情逸致;或许赵明诚曾经亲手摘下盛开的黄花插到清照的鬓间。但此时此刻,词人还怎么会有兴致像当年那样去采菊花?联系词的上阙,这种抚今追昔的情绪非常明显。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又常常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剪梅》词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句子。
《声声慢》词写黄花(菊花),既属情中所见之景,亦是将意想化景入情之笔。综上所述,这三句词可以理解为:“遍地菊花盛开,而词人却满心伤痛,形神憔悴,此时此地再也无心去摘那盛开的菊花。”笔者认为这更符合全词的意境。
黄花就是黄色的花。但文艺作品中一般指菊花。《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陆德明释文:“鞠,本又作菊。” 宋 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 徐渭 《画菊》诗之一:“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词:“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