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人体直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是由多种因素导致胃组织及韧带松弛和胃壁的迟缓而形成。轻者临床表现不明显。重者可见胃脘隐痛、腹胀,食后加重;消化不良,厌食、恶心,消瘦乏力,嗳气,便秘或溏;腹部有重坠感,平卧或以手托腹部则感舒适;胀痛以立位较重,卧位时即减轻或消失,劳累后加重。久病后可见心烦失眠、焦躁、心悸、眩晕、血压低等症状。亦可有其它内脏下垂表现。
中医学无胃下垂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属于“胃痞”、“胃脘痛”、“胃缓”的范畴。近代医家将本病的病机概括为脾胃失和,中气下陷。病因有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累过度或脾胃虚损等。治疗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基本方法,兼以消食导滞、养阴和胃、疏肝解郁、温阳助运、活血化瘀等法。
【方一】补中益气汤
【出处】李杲《脾胃论》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胃下垂。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
【药理】黄芪具有增强小肠运动和平滑肌紧张度的效应。白术煎剂有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当归及其成分当归多糖、阿魏酸均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柴胡能调节胃肠运动机能,如柴胡粗皂苷能明显增强乙酰胆碱对豚鼠离体小肠和家兔离体肠肌的收缩作用。升麻提取物能轻度增强氯化乙酰胆碱及血管收缩素引起的胃肠平滑肌收缩。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枳术汤
【出处】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30克,白术30克。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消痞。
【主治】胃下垂。症见脘腹胀满隐痛,嗳气、纳少。舌淡,苔薄腻,脉细。
【方解】方中枳实行气导滞,消痞除胀;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和中。共奏消补兼施,升降并用之功效。
【药理】药理研究证明,枳实对动物胃肠有兴奋作用,能使胃肠蠕动增强而有节律。白术可促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
【用法】水煎服。
【方三】柴平汤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组成】柴胡、枳实、黄芩、法半夏、厚朴、陈皮、苍术各10克,大黄6克,白芍、蒲公英、芦根各15克,甘草5克。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主治】胃下垂。症见形体消瘦,脐下隆起,胃脘部痞满,灼热痛牵引两胁肋,小腹坠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滑。
【方解】柴平汤是以大柴胡汤清肝胆郁热;平胃散燥湿运脾健胃,行气宽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蒲公英清热利湿;芦根清热生津和胃。诸药合用,使郁热得清,湿化热退。
【药理】柴胡粗皂苷能明显增强乙酰胆碱对豚鼠离体小肠和家兔离体肠肌的收缩作用。苍术醇提液对正常大鼠胃平滑肌有轻度兴奋作用。厚朴煎剂对家兔离体肠肌有明显兴奋作用。大黄小剂量对离体胃有促进胃运动的作用,还可兴奋结肠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服。15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方四】调中益气汤
【出处】《新中医》
【组成】黄芪45克,人参(另煎)、升麻各9克,苍术、木香各30克,橘皮12克,甘草6克。
【功用】调中益气,行气降逆。
【主治】胃下垂。
【方解】方中黄芪、人参、柴胡、升麻、甘草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木香、橘皮具有行气、调中降逆之功;苍术燥湿健脾。
【药理】黄芪具有增强小肠运动和平滑肌紧张度的效应。人参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木香能使血中胃动素升高而促进胃排空,其提取液可使离体兔肠肠蠕动幅度和肌张力明显增强。
【用法】水煎服,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停药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此外,药渣趁热用布包外敷于胃脘部,同时自行按顺、逆时针方向各按摩15分钟,力量要适中,每天2次。
【按语】脾肾阳虚者,加熟附子、干姜;胃阴虚者,加沙参、石斛;瘀血者,加蒲黄、五灵脂。
【方五】枳实理中汤
【出处】《吉林中医药》
【组成】枳实、白术各30克,茯苓、党参各15克,柴胡、法半夏各10克,干姜、甘草各6克。
【功用】温补脾胃,消积逐饮。
【主治】胃下垂,证属脾胃虚寒,饮浊内停者。症见脘胁痞满,时有坠痛,空腹为轻,进食后加剧,时而泛吐清涎及饮食物,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腻,脉迟缓。
【方解】枳实理中汤以理中汤温补脾胃,枳实、茯苓逐水化积、理气消痞,再加法半夏合方中的茯苓化痰湿而和胃气,加柴胡升提中气,使清升浊降。诸药合用,补中有消,降中有升,脾胃升降有序,胃复其位。
【药理】枳实对动物胃肠有兴奋作用,能使胃肠蠕动增强而有节律。白术煎剂有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党参可调整胃肠运动,党参液使离体豚鼠回肠张力升高、收缩幅度增大。半夏能显著增强家兔肠道输送能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食积者,加莱菔子、炒山楂、神曲、麦芽;泛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胁肋胀痛者,加制香附、延胡索;便秘者,加大黄;血瘀者,加丹参;夹热者,加黄连。
【方六】消补汤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神曲、谷麦芽、山楂各30克,黄芪、柴胡各15克,党参、白术各10克,枳壳、陈皮、升麻各5克。
【功用】消食除痞,益气升阳。
【主治】胃下垂,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宿食停积者。
【方解】方中的山楂消肉食油腻,神曲消酒食陈腐,谷麦芽消谷食,陈皮理气,枳壳下气,增强气机运动,共成消食除痞为主;再以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辅,使脾气健旺,下垂之胃上升。
【药理】神曲、谷麦芽促进消化。山楂对大鼠弛张状态下的胃平滑肌具有促收缩作用。党参可调整胃肠运动,党参液使离体豚鼠回肠张力升高、收缩幅度增大。白术可促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升麻提取物能轻度增强氯化乙酰胆碱及血管收缩素引起的胃肠平滑肌收缩。
【用法】水煎服,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方七】化肝煎(蔡柳洲)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牡丹皮、栀子、川楝子、麦冬、黄芩各10克,白芍15克,代赭石30克。
【功用】疏肝清热,降浊升清。
【主治】胃下垂,证属肝胃郁热,气逆于上者。症见胃脘灼痛,气上冲胸,口苦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
【方解】方中牡丹皮清热凉血;川楝子行气止痛;黄芩、栀子清热泻火;麦冬、白芍养阴柔肝;代赭石降气镇逆。
【药理】栀子乙醇提取液可使兔、大鼠离体肠管的紧张度增加,蠕动减少。川楝子能兴奋肠管平滑肌,使其张力和收缩力增加。麦冬能明显促进胃肠道推进功能。代赭石对肠管有兴奋作用,使肠蠕动亢进。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八】旋覆代赭汤(蔡柳洲)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旋覆花12克,代赭石、党参、法半夏、陈皮各10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
【功用】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主治】胃下垂,证属脾失健运,痰阻气逆者。症见胃脘痞满疼痛,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方解】方中代赭石、旋覆花降气镇逆;法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痰;党参、炙甘草补益胃气。
【药理】代赭石对肠管有兴奋作用,使肠蠕动亢进。党参可调整胃肠运动,党参液使离体豚鼠回肠张力升高、收缩幅度增大。半夏能显著增强家兔肠道输送能力。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九】胃下垂方(刘惠民)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人参50克,生白术90克,鸡胚粉150克,鸡内金120克,红豆蔻45克,马钱子粉。
【功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主治】胃下垂,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症见上腹疼痛,闷胀,嗳气,食后尤甚,食欲不振,消瘦无力,面色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方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助其升清之力;鸡胚、鸡内金为血肉有情之品,补气生血,且助脾运;豆蔻温中健脾;合而用之,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药理】人参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白术煎剂有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马钱子含番木鳖碱,既能增强胃肌张力,又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为治疗胃下垂的要药。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每30克药粉加精制马钱子粉1.5克,研匀,每次4.5克,每日2次,饭后服。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的器官的韧带松驰,或者腹内压降低,腹肌松驰,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到髂嵴联线以下,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轻度胃下垂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下垂明显者可出现腹胀及上腹不适,多数患者腹部有胀满感、疼痛感和压迫感。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越大疼痛时间越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恶心、呕吐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多时更容易出现。这是因为一次进食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的牵引力而导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便秘多为顽固性,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的肝曲和脾曲呈锐角,使通过缓慢。神经精神症状,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的患者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抑郁等精神神经症状,还可以有低血压、心悸及站立性晕厥的表现。在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西医上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可以参照慢性胃炎的方案治疗。给予护胃的药物,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腹胀排空缓慢者,可给予吗丁啉或胃复安,合并便秘者首选莫沙必利。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采取耳针,选用毫针柄,在耳壳“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在此点按压2-3min,每日1次。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穴位施灸。气功,卧位呼吸法,患者取仰卧位,臀部适当垫高,或将床角垫高5cm,先吸气再呼气,停止闭气重复进行。胃下垂本病系胃的位置小降,胃下界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常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全身其他病状,并有腹肌松弛,体重减轻等体证。
(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乃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患者因长期劳累,大脑过渡疲劳,强烈的神经刺激和情绪波动不断作用于大脑皮层,使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逆使胃紧张力减弱,蠕动缓慢,机能减退。但少数患者,因胃肠蠕动亢进,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营养物质不易被吸收,消化功能低下,故日渐消瘦,也可导致胃下垂和其他内脏下垂。
引起胃下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
1.先天性 多见于无力型体形者。身体素若,胸廓狭小,皮肤苍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营养不良,第十肋游离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并发其他内脏(如肾、肝、脾、横结肠、子宫等内脏下垂),所以又叫全内脏下垂。
2.后天性 多与慢性消耗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慢性胃炎、猩性溃疡等;腹肌松弛或腹内压降低,如妇女多次生育,腹部肿瘤切除术,体重突然减轻,或胸腔内压增加,如长期咳嗽、闷气、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祖国医学虽无“胃下垂”病名的记载,但认为此症乃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和。两者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互相配合,在心肺的作用下,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由于禀赋不足,机体素弱,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导致胃下垂和其他脏器下垂。
(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 患者食欲减退顽固性腹胀,以食后症状尤为突出,经常嗳气不止,左腹有下坠感和压迫感,且于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有时便秘,有时腹泻,或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胃部多有闷痛、隐痛,剧烈疼痛比较少见,患者食欲明显降低,并有畏食、厌食的表现。
2.全身症状 多表现为逐渐消瘦,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3.体征 患者身体瘦长,皮下脂肪缺乏,肌张力低下,直立时上腹凹陷,下腹膨隆,有明显振水音,腹肌松弛,左下腹触压明显疼痛。少数患者可见肢体多关节松弛。
4.X线检查 X线观察一般可见胃的位置下降、紧张力低下蠕动波稀疏,滞留物较多,胃由膨大型变为袋形或其他胃形。
胃下垂的诊断标准,一般以胃距髂嵴连线4厘米视为正常。按下垂的程度,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度,5到8厘米为轻度下垂;9到十二厘米为中度下垂,十三厘米以上为重度下垂。
根据病史,消化系统典型症状及全身情况,结合体征预X线检查,对其诊断并不难。根据X线钡餐透视与摄片,还可与吸收不良综合征、恶病质、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相鉴别。
(辩证论治) 胃下垂乃脾胃失和,中其不足,气虚下陷所致。治疗当以温中健脾,益气升举为原则。
(基本手法)
1.推揉背俞健脾法 单掌或掌根交替推颤,双拇指重叠顶推,叠掌上行拢揉,双掌快速交替推搓背部膀胱经内侧线大肠俞至膈俞一段,在主要穴位上,顶推时应重点刺激,以上手法自下而上,以左侧为主,反复操作约十分钟。
2.压推三穴提胃法 单肘按压三焦俞,在保持压力的前提下,缓慢上推至脾俞,热后轻轻抬起,再重复以上动作。
3.揉压肾俞固本法 双掌根同揉,对挤、按压双侧肾俞。亦可左右拨动。
4.推颤腹部益气法 两手掌自右下腹交替推、颤至左上腹,两手多指揉拨肾区后,捧拢腹肌向上推颤;单手多指左右轻拨腹直肌,自下而上;叠掌上行揉左侧腹部胃经路线,掌根揉关元,拇指揉脘,单指压颤膻中穴等;以上手法应反复操作约8分钟。
5.牵拉肢体升举法 双拇指分拿患者双合谷或双行间,令患者肢体屈曲,待肢体伸展时加外力牵拉抖动,患者应配合深呼吸,反复十次;平复后揉孔最、足三里,按压公孙。
6.对症处理手法 若患者伴左下腹坠疼,可按压大肠俞、中脘、重压粱丘;腹泻者可采用掌搓八缪;便秘严重可侧指敲击结肠部位;腹胀严重者可握拿背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加捏脊法;失眠者,可同时按压双神门,交替压两侧枕骨下缘;合并肾下垂者,可采用上摩百会,中按揉关元、擦搓、揉涌泉穴。
【附】胃下垂医疗体操
1.腹式呼吸举腿法
(1)两腿交替抬举法配合腹式呼吸,两腿交替伸直,抬举90度停片刻放下,反复数次。
(2)两腿一齐抬举法配合腹式呼吸,双腿伸直,一齐抬举至最大限度,稍停片刻放下,反复数次。
2.双足空中蹬车法屈膝曲髋在空中作蹬自行车动作1~2分钟。
3.双手抱膝屈腰法双腿举至90度屈膝,然后两手抱膝,屈髓抬髋使腰部屈曲,复原休息片刻,反复数次。
4.仰卧起坐收腹法双下肢伸直靠紧,两手十指在枕部交叉,腹直肌用力收缩,同时上身抬起坐立,再慢慢躺下还原,休息片刻并逐渐增加其次数。
5.收腹抬臀缩肛法屈膝抬臀,足蹬床面,然后收腹抬臀,肛门紧缩停半分钟后,臀部着床,腹肌放松,休息片刻,复作数次。
6.静卧双掌摩腹法双掌紧贴下腹部,循顺时针方向掌揉全腹部(自下腹起经右下腹向上,横过上腹,转向左侧,向下至左下部,循环全腹部),连续摩揉10至20遍。
注意:此医疗体操,有利于巩固疗效,但在进食前后一小时内慎用。
【附2】 肾下垂医疗体操
第一节腹式呼吸
口呼鼻吸,呼时收腹,吸时鼓腹。
第二节仰卧半坐
拾起上身至半卧位,两臂前平举,呼气,躺下,吸气。
第三节单抬腿
两腿伸直,轮流抬高和放下。
第四节挺胸
头和两肘支床面,抬起胸肩部,臀部不动。
第五节转体
仰卧,两臂侧平举,轮流向一侧转体,同时一臂经体前摆,至对侧击掌。
第六节双抬腿
两腿并拢伸直上举到垂直位,呼气;放下,吸气。
第七节“半桥”
两腿屈曲,足踩床面,抬起臀腰,同时收紧肛门,吸气,放下,呼气。
第八节仰卧起坐
两臂举向头侧,掌心向上,起坐,尽量以手抵足。
第九节举腿侧倒
1.两腿伸直上举至和地面垂直;
2.两腿并拢向左侧倒下;
3.还原到1:
4.两腿并拢向右侧倒下。
第十节抬腿剪交
1.两腿伸直拾起约30度,然后左右分开;
2.两腿伸直交叉,右腿在上;
3.两腿伸直分开同1;
4.两腿伸直交叉,左腿在上。
第十一节“全桥”
头、两臂、两足撑地,抬起臀、胸及肩,吸气,放下,呼气。
第十二节蹬“自行车”
两腿抬起,交替屈伸,模仿踏自行车动作。
说明:
1.体力较差时先练1至5节,1至2周后加6至8节,以后酌情增加11、12节,最后加9、10节。
2.每节重复1至2个八拍,逐步增加至3至4个八拍。
(附3)胃下垂的叩压诊检查法
仰卧位患者饭后屈膝仰卧,医者立于其侧,沿左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诊。正常人胃部呈浊音,肠曲呈鼓音。如胃内气体充盈,胃部可出现鼓音,肠曲鼓音相对减弱,两种不同叩诊音的分界线,即为胃下界。沿叩诊线稍用力触压,可触及到一半圆形囊体,用手拨动明显上移,此囊体的最低点即胃下界。以上叩压诊所得胃下界距髂嵴连线的厘米数(横指),即胃下垂的实际度数。
站立位患者头、臀、足根紧贴墙壁,(方法同上)。所得结果比仰卧位检查的胃下约低2至3厘米,这与站立时胃自然下垂或腹肌松弛有明显关系。
以上检查方法对于腹壁菲薄者准确率较高。
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胃下垂的程度不一,且常伴有其他内脏下垂,多见于瘦长体型者。
(1)临床表现 胃下垂的主要表现有:消瘦、乏力、胃部胀闷不舒,食手更甚,腹部似有物下坠,平卧时减轻,腹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常有呕吐、嗳气,饱餐后脐下部可见隆起,而在上腹部反而凹陷。上腹部可扪及强烈的主动脉搏动。X线胃肠钡餐检查可帮助确诊。
(2)治疗 包括
1) 饮食 少吃多餐,食后平卧,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
2) 胃托 安置胃托。
3) 锻炼 加强腹部肌肉的锻炼,每天坚持做仰卧起坐,以增强腹肌张力。
4) 对症治疗 ①每餐前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4-8单位;或用甲苯磺丁脲0.5克,每天3次,饮前半小明服用,以促时食欲。②苯丙酸诺龙25毫克肌内注射,每周2次。
5) 中药 补中益气丸或补中益气汤。
6) 外敷法 五倍子10克,蓖麻子仁克,捣烂后以纱布包裹,敷贴脐区
西药治疗: 腹痛者口服普鲁苯辛15毫克,每日3次。泛酸、胃酸分泌较高者用氢氧化铝凝胶10毫升或碳酸钙0.5克,每日3次。胃酸低或缺乏者用胃蛋白酶合剂10毫升,每日3次。上腹饱胀者口服胃复安10毫克,每日3次。
中药治疗:
1.中气下陷
表现:脘腹坠胀痞满,食后则甚,平卧减轻,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舌质淡,脉沉弱。
中成药: ①补气升提片,每次4~6片,每日2次,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②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猪肚1具,内外洗净,黄芪200克,陈皮3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用线扎紧,加水文火炖煮,熟后去掉药包。趁热食肚饮汤,分作4~6次食完,2具肝为1疗程。 ②猪脾、猪肚各100克,漂洗干净,切成条块,加水煮至八成熟,再入粳米100克煮成粥,加糖适量,分顿随意食用。以上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1疗程。
2.饮停肠胃
表现: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音,或腹部有水声漉漉,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或不欲饮水,或饮水后马上吐出,心悸气短,头晕眼花。舌苔白滑,脉弦细滑。
中成药: ①五苓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肥。 ②六君子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砂仁5克,生姜汁1汤匙,同置盅内,加清水半碗,隔水炖半小时,去渣缓缓饮用。 ②橘皮10克(新鲜30克),粳米50~100克,生姜汁少许。先将橘皮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之时,加姜汁,粥成食用。
3.肝胃不和
表现:胸胁、胃脘胀满疼痛,情志不舒则加重,呃逆,嗳气,胃脘嘈杂,吐酸水,性情郁闷或烦躁易怒,喜长叹气。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中成药: ①调胃舒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开郁顺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食盐腌杨梅备用,越久越佳,用时取数颗,开水泡服。 ②砂仁1.5克,木香1克。共研细末,加适量藕粉、白糖,开水冲调服食。
家庭自疗:
1.按摩:用拇指点按百会、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每穴半分钟。然后患者平卧,用手掌在腹部外缘作逆时针方向按揉摩擦,约5分钟。紧接着患者双手十指交叉,用小指侧着力上托小腹部,呼气时,由下向上托起至脐部,吸气时慢慢放下,重新托起,反复操作10次。最后,施术者提拿患者脾俞、胃俞处5次。
2.灸法:①取梁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穴,按艾条灸法常规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穴15~20分钟,10天为1疗程。各型均可用本法。②取百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中脘穴,按艾条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3.刮痧:重刮大椎、膏盲、神堂、大杼经穴部位,中等强度刮拭中脘,内关、足三里经穴部位,轻刮脾俞、胃俞、章门经穴部位各3~5分钟。
4.拔罐:取中脘、天枢、关元穴,每穴施行闪罐20~30下,然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隔1~2日施术1次。
5.敷贴:①将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捣为泥糊状,敷于脐部,每天早、中、晚各热敷1次,隔4天换药1次。孕妇及吐血者忌用。一般敷药6次可愈。②五倍子、升麻、枯矾、五味子各等量,研细末,水调敷贴于鸠尾穴、第二反应点(从鸠尾沿任脉往下摸到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每天换药1次,连用20~30次。
6.保健功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腹部用力,使上身和双下肢离开床面,仅臀部着床,坚持一会儿,再慢慢恢复到平卧位,反复作20次。然后双膝屈曲,双足踏床面,将臀部抬起,越高越好,使背部和双足着床,坚持1分钟,恢复原姿势,休息一会再做,反复10次。
生活提示:
胃下垂患者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