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刚上大班的孩子适应课堂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孩子在学前培养得较好,适应会快一些。
3、但也有些孩子还保留着幼儿园玩玩学学的学习方式,一下子未能适应课堂学习,以致老师在上面讲课,自己在下面自玩自的。至于老师讲了什么,自然就不知道了,更不要讲吸收知识了。
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是大班幼儿的好奇与小、中班幼儿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儿的好奇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大多是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幼儿就不同,他们不只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的问题比较广。勤学好问是幼儿求知欲的显现,即便是一些特别淘气的幼儿,也会反映出他的求知欲。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喜欢拆拆卸卸。如:玩玩具时,他们会把汽车折开,看看它里面是什么?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在这个时候,作为老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于类似拆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的训斥了事,应该加以正面引导,耐心讲道理,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幼儿的求知愿望。如:我教的幼儿班有一名幼儿叫张远,特爱拆玩具,几科把我们班能拆的玩具都拆开过,当然拆坏的也不在少数。我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帮他将拆坏的玩具重新整修好,并教育他应 该怎么做。现在,这个幼儿已经是修玩具的行家了,常帮我修其他小朋友玩坏的玩具。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大班幼儿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上、下等),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如:白菜、豆角、西红柿、茄子等是蔬菜;苹果、梨、桃子、桔子等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如:针是铁做的,所以会沉到水底,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我在教学中经常向幼儿讲述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的发展。如:幼儿知道铁会沉在水中,而大轮船却会在水面上行驶。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眨着眼睛,回答不出。我便讲道理给他们听,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做更多更好的轮船。3、个性初具雏形大班幼儿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较有“主观”,对人对事也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有的幼儿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文静,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唱、1、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龄前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几乎他们的全部生活都需要有成年人的护理。小学生的生活就和学龄前幼儿大不一样了。首先,小学的生活内容和幼儿园不同,小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是从事课堂学习,课间时间很短,并由儿童自己支配。其次,在小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与幼儿园里阿姨和孩子的关系不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不是生活方面的照顾。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所以家长必须在孩子的学龄前阶段,预先做好准备,才能使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环境。要注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父母择菜、摆餐桌、端饭、扫地、擦桌子、整理小人书等以逐步提高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否则,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旦改变生活条件,孩子就会不能尽快的适应。还要培养幼儿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也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性,紧迫感。
2、提高幼儿自己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学龄前幼儿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小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和游戏不同,游戏是幼儿自愿参加的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学习是学生的学校里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努力系统学习知识和技能。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有时要学习自己虽然不感兴趣但也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就是说,学习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
孩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学龄前幼儿是缺乏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事物的干扰与支配,它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能进行系统地思维,也不会控制自己的行动。父母的任务就是促使幼儿在上学之前具备初步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动的能力,这样孩子上学后,在课堂上才能精力集中,专心听讲,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做游戏活动和其他方面要处处注意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使孩子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自觉性,就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行动的目的,并且积极地做出努力,以达到这个目的。幼儿的活动,通常是即兴式的,没有确定的目的,因此,也很难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为了提高孩子的自觉性,父母在孩子从事各种活动时,要启发诱导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帮助他们自觉加以实现,如要求自己画一样东西,做一样,或者在游戏中扮演个角色,这时家长要支持、指导,鼓励孩子去完成自己的计划。
坚持性是顽强地贯彻到底,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幼儿的这种能力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要让孩子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遇到困难,应该好好地思考,想出有效的办法,完成预定的计划,不可半途而废,为了使幼儿这会克服困难,就要要求他们完成不太容易的任务,因为太容易的事情,会使他们感到做成一件事,并不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但也不要给幼儿太难做的任务,太难做的事会使幼儿失去信心。总之,在幼儿确实遇到困难时,成年人应当给他以指导,帮助他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要尽量帮助孩子,避免造成有始无终的失败结局。因为胜利的喜悦,最能鼓励孩子提高坚持性。
自制力是幼儿排除外来干扰,是掌握自己的愿望、情感,从而控制自己行动的能力;是幼儿为实现一定目标而支持努力的心理过程。从另一角度看,也就是排除干扰,掌握自己愿望和感情的过程。有的父母不懂得培养这些心理素质对幼儿将来进行学习和劳动的重大意义,常常在孩子画画时递给孩子一块糖,或者在看小人书时向他们问寒问暖,这样做,无意中对幼儿起到分散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对于提高幼儿的自制力十分有害。我们应当在培养幼儿坚持性的同时,随时注意帮助幼儿增强自制力。
3、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心情
幼儿看到比他们大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这在幼儿的心目就产生了一种值得向往,值得羡慕的形象,孩子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背着书包上学怎样引导孩子使他们自己愿意快快长大,这就要坟家长向孩子讲述学校与幼儿园的不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场所,在那里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能使孩子掌握某些在幼儿园不可能学习到的技能和技巧,因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的向往,这种向往是建立在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的,所以是有益的。
宝贝的爸妈还要向孩子介绍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带领孩子参观小学校,让他们亲身体会一下小学校里宽大的校舍,学生上课时良好的课堂秩序,小学生大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学生能写会算的技能,就会对小学生产生敬仰羡慕的心情,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小学生。
希望我们一起努力,使孩子在大班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到上了小学可以坦然面对,不至于慌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