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什么扔什么,怎么办? 两段话就解释清楚了

孩子拿什么扔什么,怎么办? 两段话就解释清楚了,第1张

孩子拿什么扔什么,怎么办?两段话就解释清楚了

大家都能回忆起,孩子在能坐在餐椅上6个月后,总是喜欢扔东西。有时候把勺子扔到地上,有时候把碗从餐盘里扔出去,我妈经常会气疯。孩子拿什么就扔什么怎么办?

大部分妈妈都会试着告诉宝宝“不要扔东西!”或者甚至最苛刻的妈妈也会威胁孩子,“妈妈擦地板擦累了,再扔我就打你!/再扔我就不让你吃了!”但是没有用。宝宝该扔什么还是扔什么?我还是很欣赏你那句“你甩不掉他却要一次又一次替他捡东西”的悲催。

当孩子表现出某种行为表象的时候,一定只是我们家长看到的冰山一角。

孩子表现出来的1%的行为背后,还有其他99%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孩子的气质特质是什么?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否有父母没有发现的深层次需求,也要考虑孩子的家庭环境、认知局限、情感局限等等。这是我很喜欢的育儿实践专家肖小军提出来的。他用一张图非常清晰地展示了这个事实。

小孩子扔东西也是这样。孩子发展的真实需求和表达隐藏在背后。会是什么呢?

首先,孩子6个月到1岁半的时候,是手部力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恰好是孩子学会坐在餐椅上吃饭的时候。

只有在这个时候,手的力量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背后的精细运动技能,如拿勺子、用手指夹食物、抓餐盘等才能顺利进步。

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扔东西,其实是在锻炼手的力量,为以后独立进食做准备。

△孩子早期的行为其实在化学上有着深刻的意义。

其次,我在上周的文章里也说过,孩子扔东西的时候,其实是在观察“因果”。他在看。无论我扔下什么,它都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起来空。

我们成年人当然有“万有引力”这个词来解释,但是宝宝,虽然不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却实实在在的观察到了这个现象。

我们该怎么办

有一句话说明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禁止,而是建设性地满足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说的更艺术一点,不要看孩子表面做了什么,要通过行为看到孩子的内心。

首先是给孩子更多练习扔东西的机会。

你跟孩子说“这个不会扔,那个不会扔”是没用的。只有你给他提供很多可以扔的东西,他才能练手,手感好,吃饭的时候才不会扔。是一种“劝导”而非“禁止”的态度。

扔的东西很多:在家里扔布球,在河边往水里扔鹅卵石,多带孩子出去玩。

我家旁边有一条小河。我喜欢带着毛豆去那里,抓起一颗鹅卵石,看谁弄出大波纹。毛豆很喜欢这个好玩的游戏。他扔了很多次之后,回到家就不会再有兴趣扔餐椅上的东西或者玩具了。

第二,不要让我们的态度强化孩子的投掷行为。

毛豆的小表弟,刚满1岁,正是他喜欢扔东西的时候。奶奶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个是“臭坏蛋,叫你不要扔你就扔”,第二个是“你这个小坏蛋,你是逗奶奶给你捡的吗?”

你喜悦或愤怒的表情,只要你对他的投掷行为有情绪上的变化,甚至会强化他的投掷行为。为了看你一次次“你甩不掉他,却要一次次帮他捡东西”的可怜相,他会不停的扔。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板着脸,脸上不要有“戏剧性”,抓住他的手腕,简单说三个字“不能扔”。之后他每次扔到桌子上,你都这样加固。孩子们从重复中学习。每次你这样做,他都会学到东西。

孩子的“扔东西”其实是一个只会存在很短时间的小问题。等孩子大了,对重力问题视而不见,就不会再扔了。

但是,我们的父母应该改变思维方式,从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说不,转变为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以此为支点,支持孩子的发展。这才是父母应有的学习和自我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81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29
下一篇2023-0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