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因为他们过的是假生活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因为他们过的是假生活,第1张

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因为他们过的是假生活

最近收到一位妈妈的消息,说她4岁的儿子有个“blx”。当事情出错时,他会哭。换句话说,当事情变得太沉重时,他的眼里会有泪水。为什么孩子容易,blx?

前几天,闺蜜还感叹女儿“blx”:积木房子倒了,她立马泪流满面;和小朋友玩游戏,他们哭着说不拿一等奖就再也不玩了。“被批评了就生气,遇到挫折就跑了。”

所谓“blx”就是人的心理是脆弱的,像玻璃一样,出了问题就会碎掉。

儿童的心理脆弱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杜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前,去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孩子,大多是多动症,很少有情绪问题。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有情绪问题的患者人数已达到四分之一,近年来,这一数字接近三分之一。儿童经常抱怨抑郁、焦虑,甚至有自杀的想法。

为什么小孩子容易blx?这是当今很多家长共同的疑惑。

blx的大多数孩子都是被两头挤压的“夹心孩子”——一头是家长托起,一头是家长压住。双重挤压让一个孩子脆弱的心灵不堪重负,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弱易碎。

有人说,现在很多孩子都患上了“表扬依赖症”。

自从赏识教育兴起以来,我们给孩子的赞美太多了。孩子一知道怎么笑,就夸它:“宝宝笑起来多好看啊!”刚学会语言,我就不失时机地夸他:“宝宝真聪明!背完唐诗,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长大一定是读物!」

表扬过多的严重后果是孩子只愿意听好话,听不进任何批评。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会招致抵制。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马平川和一帆风顺,经不起任何挫折。一旦遇到逆境,他们很容易变得抑郁。

另一方面,孩子背负了太多的信任和厚望。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身边有六个人。这六个人会给他最好的,六个人都会对他有期待。

六个人爱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会有什么感受?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压力。

另外,随着应试教育起跑线的前移,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和以前一样大空。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要学习英语和心算。放学后,作业是白加黑,五加二,没完没了。每一次考试排名都像一把悬在孩子头上的剑,让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现在的中国孩子压力很大,这在全世界都不多见。

过度的表扬给孩子制造了一个虚假的个人形象和虚假的生存图景,让他们既不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也不知道生活的艰辛。

过高的期望让孩子面对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愿景和得不到回报的父母恩情,从而产生失望和失落、自责和自我憎恨。这种跌宕起伏,大喜大悲,跌宕起伏,忽冷忽热,让孩子幼稚的头脑晕头转向,让幼小的心灵无所适从。

杀戮和碾压是孩子自信心的大敌。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现实生活是培养孩子韧性的沃土,是滋养孩子自信的春田。

只有跳了才知道自己能跳多高;只有跑了才知道自己能跑多快。

一个孩子只有知道自己身体能力的边界,并且确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才能建立“身体自信”;只有知道自己思维能力的边界,确信自己能控制大脑,才能建立“大脑自信”。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孩子需要去尝试,去犯错误,很多,积极,频繁。没有比试错更有效的成长路径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士拜访了一位美国老师家。她看到她老师的3岁以下的孩子,正笨拙地往锁里插钥匙。孩子想打开卧室的门,但是因为她身高不够,动作不协调,所以打不开。

那位女士急忙跑过去帮助他,但是被老师拦住了。老师说:“别打扰他,先让他犯点‘错误’。他总是能想一会儿就开门,让他再也不会忘记怎么开门了!果然,折腾了半天,孩子终于打开了门,他开心地拍着手。

这个孩子经过多次试错,终于开门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不断纠错。这是一个自我学习和自信的过程。

相比之下,美国教育学者黄全愈教授讲的一个故事,则具有另一种启发意义。

小时候有个同学叫菜包子,他爸爸是领导。这小子让他的棋艺四处游荡,他让他的三个儿子,车,马,枪,杀了他的父亲和他的秘书。结果和同龄人比起来,他只能哭,因为他不会在班里下棋。

还原生活真实,少点安排,多点包容,少点虚假,多点真实。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踏入更多未知的领域。每一个微小的成功瞬间,每一个细微的失败片段,都会帮助他清晰地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构建自己的能力图谱。那时候他会收获应有的自信——对于经历过骨折的人来说,一点皮肉伤算什么?

一位华裔母亲在网上吐槽:她4岁的儿子,在日本读书,经常被班上一个孩子欺负。每天,他都会带着额头的淤青或者淤青的腿回家,他妈妈很心疼。

中国妈妈以为老师不知道,就在学校告诉了老师。老师的回答让她大吃一惊:“是的,我知道你儿子和别人打架,你儿子占了下风。”但是请原谅我们没能阻止,因为这是孩子的社交行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去处理矛盾,而不是通过父母或者老师。我们和其他孩子的矛盾也是如此!」

“受伤了或者有严重后果怎么办?」

“当我们发现他们可能会发现严重的后果时,我们会要求他们停止。但我们不会从一开始就过早的停止和干预,这样孩子只会依赖大人和老师,不会学会自己处理冲突。」

慢慢的,这位美籍华人妈妈发现,很多日本家长也持同样的态度。当两个孩子打架时,他们只是袖手旁观和观看。他们不会帮助或阻止他们。除非孩子们的行为危及他们的安全,否则大人会命令他们停下来。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大多数日本孩子可以自己解决与孩子的矛盾,不需要大人的帮助。

在日本人看来,孩子争吵打架的过程,也是训练韧性和抗挫折能力的过程。孩子们需要开动脑筋,观察他们所说的话,评估情况,选择最佳的应对策略。如果你输了,你会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处理孩子打架的细节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深层逻辑: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

和日本相比,孩子打架的时候,中国老师和家长更有保护意识,会制止:“住手!”“什么!”“不准打架!一旦发现第一个苗头,孩子就失去了处理危机的机会,无法养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大学。她送孩子报名的那天,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很感人的消息:“愿天下安定,岁月静好。愿有人对你好,让你不至于四处流浪,无枝可循。愿有人陪你走遍天下,永不分离。」

父母双方都幻想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理想化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孩子们不用担心同伴压力,被同学欺负,没有危险的陌生人,远离疾病和死亡,贫穷和犯罪的天堂。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不幸,但是我们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这辈子,没有挫折就不可能有成功。关键在于当挫折来临时,你是否有肩膀和意志去承担。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铜墙铁壁,刀枪不入。为了能够承受世界对他们的毁灭性影响,我们必须从一次又一次的小“伤害和流血”开始。疾病可以产生抗体,挫折可以创造韧性。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像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那样,为子女保留最真实的生活?罗伯茨在自己孩子的毕业演讲中说过:

在未来的岁月里,

希望你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那你就明白正义的价值了。

希望你被出卖,

那你就明白忠诚的重要性了。

很抱歉我说了那些话。

我也希望你时不时会感到孤独,

这样你就不会把好朋友当回事了。

祝你再次不幸,

只有那时你才会意识到机遇在生活中的作用,

并且能明白你的成功不是命中注定的,

别人的失败是没有道理的。

偶尔失败的时候,

我希望你的对手对你的失败幸灾乐祸,

只有这样,你才能泰然自若地意识到竞争精神的重要性。

希望你被别人忽略,

这样你才能意识到倾听他人的重要性,

同时也希望你有足够的同情心去学习慈悲。

不管我喜不喜欢,

这些迟早都会发生。

以及你是否从中受益,

就看你能不能理解人生苦难的价值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80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29
下一篇2023-0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