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没有撒谎,要看你是不是太较真

孩子有没有撒谎,要看你是不是太较真,第1张

孩子有没有撒谎,要看你是不是太较真

晚饭后,小果冻忙着和新伙伴玩弹弓。嗖,趁我妈不注意,一枪弹射在我妈腿上。妈妈故意问杰利是谁拍的。杰利微笑着向沙发上的祖母做了个手势。妈妈,微笑,你不能这样做。杰利像拨浪鼓一样摇着头。不,不。实际上,孩子是否撒谎取决于你是否太认真了。

妈妈起来收拾碗筷,一点果冻蹦了出来。现在我要在我奶奶那里推出它。妈妈没想到,小家伙又朝自己开枪了。奶奶在沙发上笑弯了腰。哦,小果冻会分心的。母亲看着这个三岁的孩子,又哭又笑。毕竟在他无辜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教他不要说谎?

当孩子开始撒谎时,许多母亲会有点担心。今天薇薇安老师就从大脑“认知偏差”的角度告诉你如何做到冷静。

给孩子读一本绘本。他环顾四周。他的注意力有问题吗?走到哪里都是乱七八糟的,一点都不爱收拾,怎么办;作业,马马虎虎,总是漏掉问题,是不是故意撒谎。

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触动着你的每一根神经。以孩子说谎为例。其实孩子说谎本身就说明心智越来越成熟。你应该高兴。你现在所担心的,其实只是一个主观的角度。你眼中的孩子和真正的孩子往往不是同一个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有时会被你的“认知偏差”所埋没。

孩子一定在撒谎吗?

一位母亲抱怨孩子撒谎,说老师布置了十道作业题,孩子总是抄八道。我肯定不想做作业。我孩子性格有问题。

估计有些妈妈看到这个就笑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弥补我们的大脑。在搞清楚之前,我们会给孩子一个理由。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归因”。

说明你懒不做作业,能力太弱跟不上步伐。这属于“内部归因”,把问题归结为孩子的个人因素。

老师给的时间少,同桌太容易打扰孩子等。这属于“外部归因”,把问题归结为孩子的环境因素。

你看,我们是不是总是先挑孩子的毛病,然后才注意到或者根本忽略其他原因?心理学上也有这方面的研究,心理学家罗斯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常常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因素,而低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开始这位妈妈可能犯了“内部归因”的错误。把孩子漏写作业当成谎言。

退后一步试试看

当然,你可能会辩解说,偶尔错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已经抓过好几次了!这不是故意撒谎吗?

先别着急。你看,你是在为自己之前的判断寻找证据。心理学家暗自微笑,你可能犯了第二个认知偏差——“确认偏差”:

当人们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一个假设时,往往会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者选择性地回忆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事件,而忽略其他对自己的假设不利的信息。

孩子故意作弊逃避作业只是你心里的一个假设。一旦你相信了,你可以找到无数的例子。想想吧。谈恋爱的时候,如果认定前女友给男朋友发短信,是旧情复燃,能找到太多证据吗?

其实,孩子不写作业的原因可能有无数种。孩子每天都要抄作业,作业完成的份数比漏抄的份数多。如果家长退一步,开阔视野,会发现孩子漏写作业的行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频繁。

就跟拍照一样。如果我们放大孩子的问题行为,那么我们就看不到全貌了。一旦焦距进一步拉长,就能看清孩子的真面目。

莫把问题极端化

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没完成作业后,可能会训斥或殴打他们。但是一般都是打骂之后?还是不行,孩子还是重复老问题,你还是会焦虑。

于是,这就陷入了一个新的认知偏差——“把问题极端化”。在一些家长眼里,不打不骂等于溺爱。如果一个孩子现在撒谎,那以后会是什么样?他还能拿到吗?

其实不打骂不能等同于溺爱。还有其他帮助孩子的方法。即使最后发现孩子是故意撒谎逃避作业,也不代表他以后会成为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坏人。

很多时候你可能忘了,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变化和积累经验的。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不也是这样吗?

你是纠错者,还是陪伴者?

孩子的成长轨迹不是非线性的。看到孩子有问题,一般会想到纠正,也就是出了问题才想解决问题。慢慢的,养宝宝好像就是一个纠错的过程。

心理学家埃利奥特(Elliot)和科文顿(Covington)将人的动机分为两种——“接近动机”和“回避动机”:前者是为了追求积极的结果而做事情;后者是为了避免负面结果而做事。

刚才这位妈妈的动机属于后一种。她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以防止他们错过作业。为什么不能从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和习惯入手呢?

就像日常生活中,你有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吗?你认真对待过孩子的提问吗?当你的孩子学习新知识时,你会为他感到高兴吗?

孩子不听你看绘本,不收拾东西。这些问题可以从更积极的角度考虑: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亲子沟通?如何帮助孩子养成随手拿起的习惯?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应该是“修正者”,而应该是“陪伴者”,与孩子一起发掘孩子的潜能。“接近动机”比“回避动机”更有挑战性,因为它要求我们有高质量的陪伴。但是,真的是等到问题出现了再去解决更容易吗?

所以,当你的孩子再次让你感到担心和焦虑的时候,你不妨先冷静下来。你被你的大脑欺骗了吗?退一步试试,你会发现:

胡乱发脾气的孩子累了,需要妈妈的拥抱;
一个“无缘无故打人”的孩子,可能只是不想让别人抢他的玩具却又表达不出来;
一个“故意不抄作业”的孩子,可能只是写字太慢抄不下来,或者经常做不出题。

当你不只是执着于孩子的问题,而是能以更完整的眼光看待他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同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7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8
下一篇2022-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