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哭的时候该不该抱抱的观点,今天,我们来看看心理医生来分析一下。孩子哭的时候要不要抱抱?如果有,会不会宠他?如果不拥抱,会不会造成心理伤害?
).
哭完要不要抱抱?
为此,布莱克曼博士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抱起婴儿》,名字立刻就穿透了他的观点。
一个著名的女人有两个孩子,一个四岁的女孩和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有一天,这位母亲在一本育儿书上看到一个观点,说孩子应该大声哭,而不是哭了就抱,这样会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威胁父母。
这个观点让她很焦虑,因为不安抚孩子就不能让孩子哭,所以她觉得自己有问题,让心理咨询师把自己叫醒。当然,先不说这个妈妈为什么对自己这么苛刻。老布在论文中说,从技术的角度,他告诉这位母亲,“你应该抱起你的宝宝。”
哭了就抱,有什么好处或者意义?孩子一岁以内,是建立他对世界的“基本信任”的关键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感。这种信任来自于他一次又一次被母亲安慰的经历:如果我有一些需求,就会有人回应我。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一岁以内经常得不到回应或者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安全感的建立会非常不好。
我举个栗子:在我父母那一辈的童年,他们家很多孩子会因为工作或者农活而被放在被子里睡觉。只要它们不从床上掉下来,它们的妈妈可能会每半天回来喝一次奶。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孩子发出的哭声和喊声,大部分都没有反应,这对宝宝来说是致命的。这种刻在人格核心的不安全感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很难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父母对待金钱或者物质的态度都特别的刻板和死板,很难和孩子的情感鲜明。
孩子会因为太少受挫折被宠坏吗?诚然,大部分家长都在担心这个问题,但担心这些问题的人大多混淆了一个概念:你认为自己需要承受的挫折和一个宝宝应该承受的挫折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宝宝的挫败感:
当他觉得饿了,而你还没来得及把奶嘴或奶瓶送到他嘴边的时候;
他冷的时候,你看了他的信号也不给他穿衣服;
当他无聊想和你玩,你却以为他想睡觉,想哄他;
当他感到害怕,需要一个拥抱,而你上厕所的时候却没能及时抱住他。
是不是觉得宝宝太矫情了?那么请你回想一下,如果你们在恋爱的时候,对方晚了五分钟回信息,你是什么感受?
在类似的经历中,你部分回到了婴儿期,经历了那种恐惧、焦虑、愤怒和悲伤,而这些感受对宝宝来说已经是足够的挫折,让他逐渐获得现实感,成长起来。真的不需要你人为制造一些你哭不抱的“延迟满足感”。
哭了不去抱,有什么伤害呢?我截取了布莱克曼博士论文的一个片段:
如果你一直用类似的方式训练孩子成为一个更坚强的人,比如哭而不是拥抱,那么你只会收获一个更“木讷”的孩子。
就像很多成年人觉得自己对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情,只会活着,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种僵尸般的生活方式,其实是父母“忽略”或者“培养”出来的。
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当我的需求和情绪被看到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活着,我的生命被点亮了。而当我的声音没有回应时,就像坠入深渊,沉沦,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甚至想死。
如果你是一个透明人,你的存在对周围的人没有影响,你怎么证明你还活着?此刻已是深夜,我不小心哲思了一下,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如果我想太多,我会头疼。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育(尤其是母亲)对他的态度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和证据。
内容讲完了,再放一些各种流派的理论依据给大家撕X,打耳光,文明杀人。(注:以下内容均摘自布莱克曼博士《抱起宝宝》的论文原文)
依恋理论安斯沃思的研究紧跟鲍尔比的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之间有组织的依恋关系是婴儿发展温暖并最终控制影响的必要条件。对安全的干扰会严重破坏规则的建立,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考虑,尤其是在生命的第一年。抱起婴儿,你会得到一个安全的附件。
客体关系理论
(哈特曼等人,1949;m.克莱因,1946年;B型,2013;根据维克多的说法,在1975年;雅各布森,1954年;马勒等人,1975年;o.克恩伯格,1975年;霍纳,1992年;Aikta,USA,2003)Beebe等人(2012)已经极大地展示了4个月大的母亲和她们的母亲的镜像和喜悦,这与马勒团队对“共生”高度的描述是一致的。
皮亚杰(Sammons,2015)计算了他人的完整图片,并在一岁左右的婴儿中产生了“物体恒常性”。因此,当一个物体被移走时,1岁的孩子可能不会注意到它,但当它被重新引入时,他会认出它。不抱宝宝的妈妈可能会干扰宝宝的客体恒常性发展。
口欲驱动理论更新6个月左右,吸吮反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婴儿经常可以在没有喂食的情况下被抱着、说话和摇晃。仅仅与母亲的关系可能就足以令人欣慰了。斯皮茨称之为生命的第二个六个月,这是一个分化的阶段。
到第二年下半年,如果孩子已经被抱起,那么就不再需要吸吮和喝水了。我们知道,当人们严重剥夺母亲/口头满足时,成年人可能会带走自己的“瓶子”——里面装着酒精。(粽子马注:这意味着如果早年安全感得不到满足,相当于停留在渴求期,成年后就有可能出现酗酒、吸烟、暴饮暴食或厌食等与渴求有关的症状。)
最后,知道你还是想听一个简单粗暴的总结,给一个:
孩子在哭,要及时抱,尤其是一岁以内(一岁以后孩子逐渐发展出自我安抚的能力,可以忍受短暂的挫折和失望)。
你可以偶尔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及时去接孩子,比如太累、情绪低落、对孩子生气等。妈妈也是人,不要太自责。
但是请记住,这永远不能被歪曲为:我这么做是为了我的孩子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