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有孩子越大越难教的无力感?

为啥总有孩子越大越难教的无力感?,第1张

为啥总有孩子越大越难教的无力感?

很多老朋友都知道小D小时候的经典笑话。她只有8或9个月大。她得不到满足就哭,有一次哭的停不下来。哭声吓坏了走廊那头的邻居。邻居忍不住报警,这也让小D在我们楼里“出名”了:)

我当时就崩溃了。我刚开始自己一个人带宝宝的职业生涯,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需求很高的倔强的孩子。我最常对她说“别哭,别哭”,但是没用。好吧,不管你一开始有多有耐心,如果被反复打击,最后都坚持不下去。最后我会吼的哭的更厉害,深感愧疚和无能。

后来我求助了小D的认知老师。那时候她给了我一个影响我至今的育儿绝招,给孩子解决方案,教她你希望她怎么做而不是一味的阻止。比如,不要对小D说“别哭”,而是告诉小D你想叫什么“妈妈”。当小D真的开始做的时候,我们需要立刻做出反应,强化她的良好行为。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吧?积极纪律的本质之一。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留言咨询的家长。想法无可厚非,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似乎还是没有用。很多家长都给我留言,问这个方法有没有一定的年龄范围,是不是太小太大的孩子都不好用。

这个问题提醒了我,很多家长在使用育儿技巧时缺乏“拆解”的能力,也就是相同的育儿理念。我们需要灵活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今天就以不满意就哭的小D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拆解。

1岁前——哭的时候用手指或者叫“妈妈”

这是我当时跟小D说的。你有什么需要说出来,否则,我妈妈不会知道你想要什么?结合当时小D的年龄,我给了她两个解决方案。可以用手指,也可以叫“妈妈”。

孩子一开始肯定会哭,因为她不理解我们的要求。但是孩子没有哭,我们放弃了。而是需要陪伴孩子静下心来,反复给孩子看。你能做什么?这是关键。

1岁前第一次制定规则好像是最难的。很多家长还是把孩子当成小婴儿,所以即使意识到需要开始制定规则,还是舍不得。但是,1岁前的这条规定尤为重要,因为它为父母管教孩子定下了基调。

2岁之前-需要特定的表情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岁多一点的小D已经做到了。她可以通过手势和说“妈妈,妈妈”来表达她的需求。一旦她能表达她的哭泣,情况就减少了。

但是随着小D慢慢长大,我发现她已经可以很清晰的说出“吃、喝、睡、玩具”这几个字了,但是到了要表达的时候,她还是会喊“妈妈,妈妈”,尽管那时候爸爸就在身边。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有必要进一步让小D明白如何表达具体的需求。所以,当她再叫“妈妈”的时候,我和老公都会及时回应,“我听到了,但是你得告诉我你想要什么?”一开始,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我能感同身受的理解小D。她很困惑。她以前被叫做“妈妈”。她为什么突然说出来?

而刚开始说话的孩子,往往会想说自己会突然卡住,所以会处于疯狂哭闹的状态。这时候我和老公采取了“先给个机会,示范一次,再重复一次”的三部曲策略。

“妈妈,妈妈”(小D其实是想要玩具的,所以确定这个词汇是她会说的话非常重要)

“你想要什么?”(给个机会)

小D绝望地指着架子上的玩具,继续“妈妈,妈妈”(这样做也是对的。我们以前教过,不是吗?)

“哦,小D要玩具,那你要说,玩具,给我玩具”(给机会,现在是示范)

“小D,跟在爸爸后面说,玩具,给我一个玩具)(一起重复)

大约20个月的时候,小D终于不再叫一切“妈妈”,开始懂得表达自己的具体需求。有时候着急的时候她会忘记,但是经过提醒之后,她就会知道怎么表达了。在2岁左右的时候,她已经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具体需求,无需提醒。

3岁前——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2岁以后,基于小D能够具体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开始教她如何更礼貌地向别人求助。当她开始说“爸爸,我要那个凳子”的时候,我们就按照上一阶段的策略,给机会,“怎么说才能更委婉一点?”

再演示一遍。“小D可以说,爸爸,你能帮我搬那个凳子吗?”,然后用重复。当我们帮助过她时,我们会提醒她说“谢谢”。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及时回应,说“不客气”。

这个一直到现在都在加强。基本上现在都会用小D。我可以吗...拜托了。你能帮我吗...拜托了。请帮助我。。。好吗?我可以。。。真的吗?这些句子坏了。

在英语中,请求帮助的更礼貌的用法是你能吗,你愿意吗,你愿意吗...

拆解的艺术:一步一步教孩子

估计很多家长,尤其是有幼儿的家长,看到这个第一反应就很麻烦了。为什么他们不能从一开始就直接让孩子学会最正确的表达方式?但我相信,只要你的孩子2岁以上,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越来越难教了。他们不满意的时候会大喊大叫,要求大人做事理所当然。

其实我今天还原整个过程的时候,我们自己也知道,问一个1岁还不能表达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是不现实的。对我们来说,要求一个刚刚会说几个短语和一个短句的2岁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是不现实的。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超出他们认知能力的规则时,父母和孩子都很沮丧。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开始焦虑,开始大喊大叫;有的家长妥协,只要不哭就满足了。有的家长甚至绝望,这个孩子就是教不好。其实这一切都归结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已经说烂了,但是真正能站在孩子的层面上换位思考,因材施教的人太少了。

没有规则,没有尊重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们家温柔而坚定的立规矩的小例子。看似麻烦,但我们每个阶段给小D的规则,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她够,她就能做到。我们不需要用愤怒的吼叫来管教孩子。这就是我们的“温柔”。

每个阶段我们给小D规则。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核心是相似的。小D从小就明白,一切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建立了界限的概念,这就是我们的“坚定”。

这样的烦恼恰恰是无忧的。孩子清楚地理解父母的期望,获得“做了”的成就感;父母明白了“爱与规则”的界限,学会了亲子沟通的方式。

孩子长大了,学会了一口一口吃,一步一个脚印走。但是,说到管教孩子,我们往往忘记了需要一步一步来。

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育儿的艺术。长大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父母自己。每个人都在说,慢慢来,儿子,所以也请提醒你自己,父母,我们应该慢慢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7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7
下一篇2022-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