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喜欢对着玩具说话是怎么了,爸妈该怎么办?

孩子总喜欢对着玩具说话是怎么了,爸妈该怎么办?,第1张

孩子总喜欢对着玩具说话是怎么了,爸妈该怎么办?

小孩子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跟玩具说话。孩子喜欢和玩具说话会有心理问题吗?我们来看看这背后的心理问题,注意一下。

最近发现家里两个女生有点“不正常”:

豆豆一边玩玩具一边嘟囔着“你怎么不高兴卡车了?”

曹保果经常吵着要娃娃吃饭、洗澡、换尿布。

2~7岁的孩子用玩具“说话”。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在模仿动画片,但这其实是孩子的万物有灵论。

什么是泛灵心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尤其是3~4岁的儿童,普遍有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万物有灵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有情感、生命和感情。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TA无法理解什么是“活的”,什么是“运动的”。

所以孩子经常说“玩具车不开心”、“娃娃快吃了”、“你臭了就走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万物有灵会逐渐消失。

放大了万物有灵论的积极影响

灵性是孩子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如果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其效果会事半功倍。

1。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孩子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2~4岁是孩子的语言爆发期,父母每天都能收到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 如果家长用标准答案“认真”地回答孩子,2~4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很难理解复杂的原理。

  • 如果父母忽视了这些问题,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会大大打击ta探索世界的热情。

    如果孩子粗暴的敷衍,“就算告诉你我也听不懂。”孩子可能不再提问,但也失去了对事物的好奇心。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万物有灵,用拟人化的回答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为什么有时下雨,有时晴天?”“婴儿会哭会笑,爷爷有他的喜怒哀乐!”

    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耐心回应,满足TA的好奇心,同时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岁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的好时机,但是家里的熊宝宝一点都不配合怎么办?

    既然孩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生命,那么父母和孩子就应该把这出戏演到底!

    场景一:孩子们乱扔玩具

    有了宝宝后,家是震后第一景。父母每天都在收集玩具——对孩子大吼大叫——收集玩具的循环中度过。

    如果孩子愿意用万物有灵的方法让自己的玩具不乱扔,那么父母在收纳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一个妈妈在朋友圈的吐槽

    很多时候,家长说:“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家里真乱!”

    说完这句话,渴望得到妈妈关注的孩子反而扔得更用力了!

    换个方式试试怎么样?

    “车掉了好疼啊!”“娃娃躺在地上会感冒的。你会抱她吗?”

    一般来说,把玩具当成朋友的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话。

    场景二:孩子拒绝刷牙

    小孩子刷牙是一件很追逐的事情,尤其是宝宝,他们在哭,在闹。那场面堪比杀猪!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

    “你今天吃了一个大苹果,苹果在你的牙齿里滋生了很多很多的细菌……你想让细菌在你的牙齿里安家落户吗?”

    “你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让我们看看它们在你的牙齿里干什么,妈妈?”

    这些拟人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万物有灵论。比起强制和命令,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父母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沟通,孩子自然乖乖配合。

    3。引导孩子“移情”,培养同理心

    2~3岁是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最佳时期。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有助于加强他们对个人和他人的愿望和情绪的理解,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许多孩子在逛公园时喜欢践踏草坪或摘花。家长可以说:

    “草踩上去会疼的!”“如果你把小花摘下来,它就找不到妈妈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避免泛灵心理的消极影响

    泛精神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家长要尽量减少泛精神心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1。避免可怕的图片和可怕的语言

    受万物有灵论影响,认知能力有限,三四岁的孩子很难区分想象和现实。

    家长要尽量避免孩子看到恐怖的画面,听到威胁性的语言。

    不要吓唬宝宝说“怪物来抓你了!”同时,选择适合宝宝年龄、没有恐怖情节的绘本和视频。

    2。正确看待孩子遇到的挫折

    当孩子犯错或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避免用泛灵心理来推卸责任或安慰孩子。

    经常看到孩子摔倒,家长使劲拍打地面:

    “桌子不好,打到了宝宝。”"不平的地面绊倒了婴儿,使他撞到了地上."……

    看到“绊倒”自己的书桌和地面,受到“惩罚”后,孩子的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但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

    如果父母习惯了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孩子就会变得推卸责任。如果出了什么事,TA会认为“都是别人的错,不关我的事。”

    孩子从小就学会逃避责任。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养成不负责任的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7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7
    下一篇2022-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