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觉性差,你知道原因吗?

孩子的自觉性差,你知道原因吗?,第1张

孩子的自觉性差,你知道原因吗?

孩子意识差是怎么了?为什么孩子的意识差?如何改善孩子的意识差?我们来看看如何改善孩子的意识差。

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经常反思自己。我们的孩子得到了什么?我们会在自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教育错误,并能及时改正。

注意我们和孩子相处时使用的语言,有意识地注意语言背后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听到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小场景。

第一场

女孩10岁,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新生活的喜悦充满了整个家庭。妈妈逗着宝宝,漫不经心地说:“你看我的小乖乖,长得真好看。男孩娃娃的眼睛那么亮,将来一定是最聪明的。”

旁边的姐姐听到了。她感觉如何?

我估计我从此不想和我妈亲近了,同时也讨厌我刚出生的弟弟。

这样一句话,疏远了姐弟恋的感情,甚至让妹妹自我价值感降低,被抛弃。(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男生比女生强。男生聪明,女生笨。现实生活中,如果妈妈对妹妹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可能会让她厌学。)

如果换成“看我的小乖乖。她真的很漂亮,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她就像你妹妹小时候一样。不知道你能不能像她一样聪明。”

姐姐听到这话,是不是觉得很舒服?然后她更喜欢妈妈,爱上了弟弟?(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变成了:“鲍晓好看,我妹妹也好看。鲍晓很可爱,我妹妹很聪明。”就这样,两姐弟的距离在不经意间拉近了。)

孩子得到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反思一下,孩子到底接受了什么。我们会在自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教育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二场

几个家庭带着孩子聚在一起。幼儿园的小朋友围着小桌子坐着画画,特别认真。其中一个孩子小a ,在周围闲逛,有时看孩子画画,有时玩手里的玩具。

小A妈妈说:“我们小A就是不画画,家里有很多画笔和纸,她也不画。我猜她没有绘画天赋。”

从父母的角度,小啊的妈妈听得出来:小啊的妈妈希望小啊像其他孩子一样画画,否则她不会买一些绘画器材。

然而,当小啊的母亲当着众人的面说出这句话,是让小啊喜欢上了绘画,还是让绘画离小啊的生活更远了?

显然,从母亲的话里,孩子听到的是:我的小A不喜欢画画,在家不画画,没有画画的天赋。

这就是孩子收到的。也许从此以后,画画和小A真的绝缘了。

如果换一种说法:“我们的小A也买了很多画笔和纸。我看得出他喜欢画画。你看,他对看儿童画这么感兴趣。”

这句话的潜台词变成:我家小A喜欢画画,看小朋友画画,对画画很感兴趣。

也许,话音刚落,小啊就开始拿起画笔。

那么在日常交流中,家长该怎么做呢?我们所说的正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接受的?

要说好潜台词,核心还是要改变父母的观念。

这可能像翻书一样简单,也可能像爬山一样耗费时间。过程取决于家长强烈的学习意愿。

分享一下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注意潜台词的。

除了经常看和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还有两个小贴士。

一个小贴士:同理心

意识训练:我们说一句话,把原话记下来,然后把自己当孩子再听一遍。

比如提醒孩子刷牙。“琦琦,该刷牙了。”提醒孩子早晚刷牙,希望孩子养成卫生的好习惯。看,母亲是多么爱和关心她的孩子。陪伴孩子的时候多一点关心和爱护。

我沾沾自喜。

但现实是,孩子就是不刷牙,除非我提醒他。呃?为什么我爱他就不能养成好习惯?我脑子里蹦出:潜台词,潜台词。

于是,我试着把自己放在另一个位置。

突然想起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冬天好冷。我依偎在温暖的床上,如此舒适。我真的不想起床,但是呆在床上太无聊了。我也想看雪,我和朋友约好去她家。

我刚要穿好衣服起床,我妈说:“该起床了”。我几乎习惯了回到床上。啊,我明白了。我正要起床,妈妈警告我不要马上起床。

我当时想的是:我要起床了,你却来提醒我,好像我不想起床,好像我管不了自己的事情。

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孩子的感受。

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没有醒过来。我认为孩子们和我一样:我应该刷牙。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提醒了我,把我当傻子。

就因为孩子小。就像年轻的时候,虽然心里难受,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事实是:当我不再提醒的时候,我就不在乎刷牙了。不刷牙或者随便刷牙一个月左右,孩子就开始自己刷牙了。

感叹之前提醒孩子刷牙,真是画蛇添足。

从此以后,我会停下来思考和孩子有关的事情。我能做些什么来真正帮助孩子?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要做。至少你不会做错事或者画蛇添足。

之后除了刷牙,比如洗脸,打扫房间,收拾玩具等等,再也不会“好心”地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

我相信这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安排。

几年后,我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一段话:

“罪恶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想面对的感觉,尤其是当有人在为我们做了一件本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后,巧妙地想要给我们留下罪恶感,这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餐饮服务人员不仅在帮助他人方面无微不至,而且非常谨慎。他们会谦逊地向你表明,他们只是想帮助你,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看到这一段,我瞬间明白了:我就是那个曾经下意识地喊着“为了孩子好”,去“帮助”孩子的人。

我天真的以为我爱上他了。其实我给孩子的是内疚,让他难受。

可悲的是,那时候,我还陶醉在母爱的满足中。我爱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的付出感。这真是一个痛苦的认识。

B提示:不要说负面语言

意识训练:用积极的语言说出消极语言的意思。

比如我在大宝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音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鼓、小提琴等乐器,说想学拉小提琴,于是我们开始学。当我开始演奏几个音符和一个小曲子时,我感到非常兴奋。

怎么办?

因为练琴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自己做决定就好。

作为家长,我只是问了一句:“宝贝,你还喜欢练小提琴吗?喜欢就坚持练习;不喜欢就别练了。花在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上是浪费时间。”

孩子还在犹豫。我什么都不会说。过了一会儿,孩子回来对我说:“妈妈,我不练琴了。”

我说好。

我没说:

“你之前花了那么多时间练琴,现在放弃太可惜了……”

“练琴花了那么多钱。所有这些钱都去了水漂……”

“我给你买了一把这么好的小提琴。看,浪费了……”

类似的话,我们一句也没对孩子说。我们意识到:说出来有用吗?对孩子除了不愉快的感觉还能有别的吗?既然没有好处,那就算了。

后来我们发现,不练琴之后,孩子把时间都花在了陪孩子玩,玩电子游戏,看书上。看着孩子们脸上越来越多幸福的笑容,我确定我做的是对的。

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太公平了。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上帝给的时间。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鸡肋这种东西上?

遵从孩子的意愿似乎永远是对的。

这两件事深深触动了我。起初,在我的观念改变之前,我只做了两件事:多想想别人的立场,闭嘴。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这两个小细节中,要慢慢尊重孩子的意愿,从而带来观念上的彻底转变。

只有一句感叹:真的是孩子们教育了我。

我个人也明白一件事:很多时候,学习是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如此循环往复,一步步螺旋式上升。

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也就是在孩子的前十年。

小时候,我24小时都在妈妈怀里;两岁的时候,我可以一个人玩,就在妈妈的视线里。幼儿园刚开始,白天8个小时,不在父母身边。年级越高,放学后的时间,孩子们和他们的朋友玩得越多...

总之,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需要的自我时间越来越多,悄悄的,一点点的占据和蚕食亲子时间。

哎呀,我不知道。我很震惊。

尤其是初中以后,孩子普遍有了自己的交际圈,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知不觉变成了朋友般的关系。

所以,家长们,如果你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记得抓住前方宝贵的十年。

这十年,真的是时间和金钱。

让我们珍惜与孩子早期的亲密时光,努力让这有限的时间充满爱、愉悦、享受和一切美好的事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58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6
下一篇2022-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