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孩子养成健康的自主意识,这将是终身受用的。因为自我意识差的孩子,没有边界感,没有主见,内心不独立,容易盲从,生活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自主意识不强的人,在生活中还是少数。所以我们通过一些真实案例来看看自主性有多重要。
没有界限感
婆婆是个很好的人,总是把祖宗放在自己前面。但大多数亲戚朋友都不会感激她的付出,因为她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和界限的人。
比如在和公公的关系中,无论何时何地,她总是优先考虑公公,仿佛自己已经卑微到了尘埃里,但这种付出并没有给她带来预期的回报。
比如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她把自己放在最后。
经常是“你好,我很好”,
“你听话我就开心”,
那种“如果你有未来,我就和你一起享受”的心态。
她会在晚上9点直接打开我们房间门进来。她会想对每件事提出一些建议。虽然我知道她是善良的,但她心里总有不舒服的地方。直到学了心理学,我才渐渐放下这些行为。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没有边界感的人,很多家庭矛盾就是因为没有边界感而产生的。
界限感不是因为太爱对方而无私。但是因为缺乏界限,导致缺乏爱的能力。所以在生活中不断追求控制,以弥补自我意识萌芽期的满足感不足。
比如婆婆不由自主的想参与到女儿女婿的生活中,婆婆又想不受控制的介入到儿子的生活中。这位母亲想知道她孩子的一切,从吃饭睡觉到穿衣打扮,到做作业和交朋友。每当孩子试图失控时,母亲就会焦虑不安。
这些都是典型的没有边界感。而这种行为会让你或者你的家人非常痛苦。可见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多么重要。
没有意见
没有主见的孩子最容易盲从。比如我身边有个朋友,连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都不确定。最后,她按照父母的安排结婚了。
结婚后,我坚定的“跟着老公走”,最后奋斗到老公有点钱。结果人家骗了。出轨的对象无论是外貌还是人品都不如她。说白了,那个小三就是老公发泄欲望的工具。
她也断定丈夫爱她,只是因为他在那方面满足不了他,所以他找这样的女人也无可厚非。她的原话是“毕竟,我不够好!”
其实仔细想想,她这种没有自我意识的行为,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比如她经常哭诉的是“我父母不开心,我朋友不开心,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而且他是个不会拒绝别人的好人,总是害怕因为自己的拒绝而分手。
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大部分是被教唆犯罪的。为什么?因为教唆者缺乏主见!比如对于一个有主见的人,如果有人勾引你,“你不抽烟算男人吗?”对一个男人你自己心里肯定有个定义,不会被他的几句话蛊惑。没有主见的人,很容易盲从,被引诱,被蛊惑。
《马宝男》和《好姑娘》
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一篇文章疯传。那叫“婚姻幸福”,有点“六亲不认”。作者写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其实她说的是边界感和自我意识。
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自杀的消息很多人都知道吧?原因是她妈妈把活着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三十年来,无论女儿走到哪里,母亲都要紧紧跟随,掌控她的生活。结果到了30岁,女儿再也没有正式谈过恋爱,没有自己的生活空,没有朋友,没有异性的陪伴,完全成了妈妈的傀儡。最后,她感到生活无望,不得不寻求自杀来解脱自己。
而生活中又有多少婆婆,总是对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耿耿于怀。我不知道,新娘代替老母亲是自然规律。否则,生命如何延续,人类如何继续发展?作为母亲,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接受孩子的逐渐分离,这可能才是母爱的真谛吧!
那涵涵的妈妈说了这么多,她缺乏自我意识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伤害,也应该说说。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首先,给孩子安全感
在孩子三岁之前,安全感的储备至关重要。安全感是否到位,决定了孩子以后是否会和母亲产生心理上的隔阂。
1岁前的宝宝,他“既不是你也不是我”。在生命的开始,他还以为自己还在母亲的子宫里,和母亲是一体的。他需要妈妈很多贴心的回应和及时的安慰。比如他一哭就赶紧过来抱我,饿了就立马喂我,让我尽量满足。
然后,慢慢的,他的内心会开始分化,形成一个个性化的自我,有自我边界,有自我意识。而我们所说的满足,就是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不要管孩子
宝宝2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会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是典型的行为,表示“不”。做或不做,同意或不同意,他喜欢说“不”。那是因为他想通过这种语言表达和不断的重复来寻求“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所以,父母不必为孩子的行为感到头疼,而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正是从说“不”到形成自己坚定的主见,再到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才会逐渐衍生出优秀的个人品质、喜好、性格和意志。那么一个人的核心部分就健康形成了!
家长要记住,这个时候不要试图控制孩子。当然不是事事满足他们,而是让他们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当然,平衡界限还是要靠父母。就是我们总说爱是无条件的,但必须有原则。这个原则,除了公认不伤害他人和社会环境,就是各自导师关注的内容。
让孩子认识自己
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能要求什么?
人一生回答三个问题,但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因为他们缺乏自我探索。
为什么很多人通过学习读书来救赎自己,而有些人却不能?这就是自我探索的区别。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树曾经说过,列昂尼所有的绘本都在问一个问题——“我是谁?”《亚历山大》、《发条鼠》和《鱼是鱼》都讲述了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
而他的田鼠佛告诉孩子“我要什么”。
眼看冬天不远了,田鼠们开始收集玉米、坚果、小麦和稻草。都是从早忙到晚,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佛。
当他们看到阿福有时坐在那里,盯着草地,他们说:“现在呢?佛?”佛陀简单地回答说:“我在收集颜色,因为冬天是灰色的。”
就像佛说的,田鼠把所有的颜色都看的清清楚楚,仿佛有人把颜色画在了它们的脑海里。
”还有字?佛?”
Afo清了清嗓子,等了一会儿。然后像站在舞台上一样说:
……
Afo说完,一起鼓掌。“嗯,阿福,”他们说,“你是个诗人。太意外了!”
阿福脸红了,鞠了一躬,羞涩地说:“是,我知道。”
作者Leonie说:“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可能理解故事背后的真相,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孩子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很搞笑,他们会觉得这只田鼠和我一样。”
与其只是把绘本看完心里不留痕迹,不如看的很差但心里留点东西。
因为你会发现很多储存的知识,有一天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者让你豁然开朗。
被别人教和自己思考体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经典绘本的阅读是通过阅读帮助孩子内化自我知识。就像“田鼠佛”一样,孩子会知道,与众不同并不可耻。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和别人一样。关键是“我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
你一定要记得在孩子6岁之前培养他的自我意识。这关系到他以后的生活能不能独立快乐的生活,关系到他以后的家庭能不能幸福和谐,关系到他以后的工作能不能独立,关系到他以后的成长中能不能经得起诱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