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你该学会富养父母,第1张

父母在乎那么几块钱?你该学会富养父母

不久前,知乎上有一个很红的帖子,标题是《为什么有一些人那么在乎几块钱?》.h/h/]

帖子是一个女生发起的。上面说她家有个开黑车的爸爸,家里还开酒店。收入来源不稳定,还要供一个上小学的弟弟。

矛盾发生在她父母送她去大城市上学的时候。女孩在网上订了酒店,建议素不相识的父母一起打车。按她的话说,“才几块钱。”没想到,父母责怪女儿不知道钱来之不易,坚持不打车。

女孩长期只能跟着父母走,一路上一家人都很不开心。她父亲拿着地址四处打听,不断抱怨女儿要在网上订酒店;而女生则觉得很委屈,觉得几块钱就能摆平的事情。你为什么要这么大惊小怪?

在帖子里,女孩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她不知道如果继续受这种出身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发展心理学指出,进入老年后,个体的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感和记忆能力,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也就是俗话说的“年纪最小的就是年纪最小的”。年纪越大的人越像孩子。

还记得小时候,看似很小的事情都可能引发我们情绪的剧烈波动,比如丢了一个娃娃,或者得到了一颗糖,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极其有限,这些小事件足以遏制我们的情绪。

人到老年,有时候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能引起我们巨大的情绪反应。

例如-

“你的这套经验早就过时了!”

“都这个年代了,你怎么还这么死板保守?”

“你的这套观念早就被淘汰了,知道吗?”

......

这些话无异于一把把刺刀,刺进老人们的心里,把他们刺得体无完肤。

每个老人在父母眼里都曾经是个孩子。在他们的成熟阶段,整个社会文化都在倡导“勤劳致富、勤俭节约”,他们的亲身经历也确实印证了这八个字的重要性。

的确,我们很多父母都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像喜鹊筑巢一样,勒紧裤腰带,为我们从零开始建立了一个家。他们宁愿失去自己,也不愿失去孩子。

如果说言语伤害是一把刀,那么子女的冷漠和嫌弃对老人来说无异于不可磨灭的打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衰老和老化,老年人的人格特征也会在很多方面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

1。不安全感首当其冲。

人老了,可谓“内外交困”。内在因素包括:身体机能越来越差,他们会对这部分变化极其敏感;与此同时,在经济上,他们对生活保障和疾病的医疗护理有着强烈的担忧。

对于年轻人来说,每过去一天,就意味着又长大了一步;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每过去一天,就意味着离死亡更近一步。

外部因素包括科技的飞速发展,思想的碰撞,越来越不可理解的外部世界。

你无法想象一个从来没有用过手机,隐居在家乡的老人,有一天突然来到城市时的恐惧和焦虑:TA无法理解身边即将离开纸币交易的时代,TA也无法理解年轻人中的互联网时代,更不要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了!

每一个全新的概念都是对TA世界观的强烈冲击。

2。不安全感与莫名的孤独感如影随形。

随着退休的到来,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单一,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封闭。

在工作的日子里,他们也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借助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认识世界,通过与同事、领导的互动认识身边的人。退休后,他们从原来的工作岗位退休到家庭,家庭关系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少数信息来源。

这一时期的老年人都渴望追求家庭幸福。如果这个时候的子女因为各种原因忽视或者忽略了对他们的关心,很少和他们沟通,家里的老人只会经历双重的痛苦和孤独。

3。最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在50岁以后变得更加刻板。

老年人经验丰富,非常重视自己的经验。他们希望孩子能接受自己的经历方式,而孩子也不容易理解由此引发的矛盾,所以喋喋不休,牢骚满腹。

我们再回头看看为什么会有一些人那么在乎几块钱?不难发现,这个女孩和父母关系中的障碍和问题,无非就是上面分析的三点。

一个是父母的不安全感和女孩渴望独立的矛盾。

女孩的父母来自农村,后来他们搬到了镇上。但是,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和姑娘考上大学的天津还是有天壤之别。

来天津给女儿送行之前,他们大概没想到,天津的交通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

他们愿意千里迢迢到天津送女儿上大学,多半是因为爱女儿,放弃女儿。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其实这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家长的告别票。

第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女生来说,滴滴打车、美团都是我们公司常用的网络工具空,可以享受到便捷和低价。但在家长的认知中,对网络工具明显存在本能的抵触和排斥。

第三,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我们自己都无法“主动走出舒适区”,何况是父母?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我们每天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孩子,以为每周打几个电话,年底买点礼物就是最大的孝心。你不觉得这种方式更像套路吗?

随着孩子的到来,我们多么希望可以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只是忽略了父母的关注。但是,他们总是表示理解,没有抱怨。

是的,我们整天都在说养孩子,甚至有人建议养老婆,但问题是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有钱的应该是我们的父母。

有人说父母在乎几块钱,这是思维贫乏的典型体现;但是时间回不来了。就算是思维差,也是早已形成的认知模式。

问题是,我们作为孩子,能不能让有钱的养父母有更多的洞察力和信心去发现更多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去计较那几个钱?

我还记得一个故事。

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培训师。他每天的日程很紧,但每次飞到另一个城市讲课,他总是带着父母:白天讲课,父母一起在城市里逛。晚自习结束后,他会带父母去品尝当地的美食...

久而久之,他的父母见多了,相信了儿子的实力,甘愿被儿子“洗脑”——觉得时间短暂,更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才有了拒绝的信心和魄力。

这位培训师是“有钱养父母”的典型。

他说,其实谁不懂得享受呢?如果父母愿意放弃享受,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最应该反思的其实是作为孩子的我们。

就像《聊斋志异》里马薇薇说的,父母的“真心”不一定是真话,也可能是情话。

有钱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要学会养活自己,不让父母操心。

独立是每个20岁以上的年轻人必须解决的第一要务。

丰富的第二个层次在于积极倾听。

什么是主动倾听?

当你对待你的孩子时,从你父母的话中找到积极的因素,鼓励他们,并积极地强化他们。你的父母会越来越好。

比如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爸爸以前很排斥智能手机,一遍又一遍的跟他说,不要浪费钱给他买什么智能手机。对于他们来说,一般的手机功能就足够了。

但是,朋友还是从父亲的话里听出了另一层意思。

其实退休的父母越来越害怕与社会脱节。他们之所以说一些违心的话,很多原因是为了孩子考虑,不想给孩子带来麻烦和负担。

后来朋友给我爸买了一部性价比不错的手机。

从此,他仿佛看到了父亲年轻时不甘落后的样子。他说他爸爸学的太快了,现在出门都习惯不带现金,会拿起手机扫一扫。很多人夸这个老头时尚,他更是热情。

朋友突然百感交集。他曾经威武能干的父亲现在就像个孩子一样,对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鲜事物有着惊人的渴望和求知欲——这是他从未想过的。

有钱的第三个层次是考虑父母的情况,解决他们的问题。

比如发帖的女生遇到和父母矛盾的时候,比较成熟的方式不是去找知乎求助,而是和父母坐下来好好沟通。

她可以和父母一起普及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告诉父母美团的便利,鼓励父母把自己的小酒店挂在美团上,或许能给家庭收入带来新的活力;同时,她可以教父亲如何使用滴滴打车接客,以后再也不用冒险开黑车了。

第四个层次的富裕,也是我们很多人努力的目标,那就是用心照顾父母,带他们开阔眼界,不与时代脱轨。

我认识一个旅行社的老板,他的初衷是让父母在有生之年看到更大的世界。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每年都会组织一个老年团,带着父母一起,走遍世界各地。

在他旅行社的第八个年头,他的母亲笑着离开了人世。临终前,老人不停地对身边的人念叨,她有个好儿子,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白活。

有这样一句话。我之所以要努力,是为了像当年父母对待我一样对待他们;陪伴他们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个又一个愿望。

在《父母离开前你必须做的55件事》的序言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总有一天,父母会永远离开我们。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愿意让自己避开繁忙的工作,直到有一天真相摆在面前。这个时候,后悔和遗憾怎么弥补自己内心的羞愧和愧疚呢?所谓子欲养而不待亲,不过如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53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21
下一篇2022-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