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个家长跟我聊过这个话题:现在的朋友圈好焦虑!一打开朋友圈,A的女儿出国参加了一场小提琴演奏并获奖,B的儿子书法展出,C的小朋友绘画技艺炉火纯青……朋友圈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天才!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不仅生活在朋友圈里,也生活在生活圈里。
有人在知乎上问:中国父母最喜欢聊的话题是什么?
答案:孩子
准确的说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一个优秀的孩子,足以让父母滔滔不绝。
如果家里没有优秀的孩子可以倾诉,每个家长都会感到苍白和焦虑。
所以,要不断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好,自然会有无数的讨论;如果成绩一般,表扬孩子的特长;如果没有天赋,就说孩子身体好。如果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就说孩子听话懂事,骂他不反抗...
五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说,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是“面子、命运和风度”。
从文化传统来说,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的民族心理。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作为父母,人到中年,青春已逝,生活羽翼丰满,工作平淡无奇。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慰藉来填补内心的空缺失,达到精神上的慰藉。
所以,一个投入了无数心血和期待的孩子,就成了最好的精神寄托。
所以,言语上的炫耀,甚至凭空捏造,夸大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内心对成功的渴望和表面的虚荣心。
父母炫耀的资本是虚假的存在
这种表面的虚荣,也许连父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编造和夸大的假象。因为活在虚假中太久,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知乎上有个20岁的男生,说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在一次征文比赛中,他的一篇文章获得了全校竞赛二等奖。当时他全家高兴得恨不得告诉全世界。奶奶甚至把获奖的作文打印出来,发给小区里的邻居。每个人都有一份,每个人都称赞他的孙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个小作家。
他没有想到一个意外的突出会让全家人如此激动。父母的期望,虚假的优秀,就像一记重拳打在脸上,烙在心底。多少年来,他恨家人,更恨自己。那篇作文成了他心里的一道硬伤,过了很多年伤口才慢慢愈合……
我们要明白这个现实: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磕磕绊绊、坎坷不平的。成功的出现是成长中的偶然,没有人能成为常胜将军。
成长的必要性是什么?那就是各种挫折,失败,尴尬,崩溃!
还是说说我自己的孩子吧。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以及许多令人尴尬和情绪崩溃。
比起孩子的成功,我更看重这些挫折。我在《素养决定孩子的格局》一书中说过,失败是一种常态。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失败,才能提高逆商,最终培养出永不放弃的精神。
哪个孩子一出生就是别人的标杆,哪个孩子生来就是要表演的?再好的孩子,在父母的虚荣和攀比下,也不可能过上好日子。
即使天才像钟勇一样坏,他也能在五岁时写诗。在父亲的炫耀下,他最终没有了精神。
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遇到成长中必然会出现的挫折、失败、崩溃、尴尬时,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鼓励、陪伴和爱的支持,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在低谷的体验中培养坚韧的性格和素养。
与其在孩子碰巧成功的时候炫耀他的成功,不如通过炫耀孩子来填补自己内心空的空洞,抚平内心的焦虑。
这种吹嘘是最大的压迫和伤害,不是爱!
父母攀比,让孩子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
父母的攀比带来了可怕的伤害,不仅是沉重的精神负担,更可能让孩子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无法认清现实,无法找到自我!
蓝蓝的妈妈认识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女孩,她的父母花光了所有的钱把孩子送到国外。美国女生学习成绩一般,平庸。但是我妈特别喜欢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炫耀她女儿在美国有多好。她已经在美国拿了双学位,准备继续读研……
一开始,女孩面对父母的包装会觉得很羞愧,但渐渐地,她越来越习惯了别人羡慕的目光,她自己也开始飘飘然,很享受自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的感觉。
几年后,女孩学成归来。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有望留学回国的精英们,却在很多求职面试中被刷了下来。从被所有人称赞到被所有人嘲讽,女孩羞愧得连出门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追求梦想的勇气了……
父母没面子,于是开始抱怨孩子在国外学习不努力;而女儿则抱怨父母送她出国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让她每天兼职很累,根本无法学习。
一个原本温馨的家庭,到最后,只有互相叹息,互相埋怨。太尴尬了!
前不久有朋友推我看了曾经在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奶林的视频。点开一看,顿时倒吸一口冷气。
视频中,奶林在镜头前摇头晃脑,说话声音嘈杂,逻辑混乱。眼神不定,和小时候一模一样,完全不像一个十八岁少女该有的样子!
为什么这么聪明清秀的童星,长大后却连常人的常识和逻辑都没有?
这是因为我9岁的时候,摇头晃脑,吵吵闹闹,得了太多掌声!
每个孩子都会趋利避害。当她知道了这种行为,就能得到掌声和鲜花,于是她自然也就跟着鼓掌了。
他爸妈拉着她到处炫耀。除了炫耀没有正常的生活,这给她创造了一个完全虚假的世界。她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根本没有醒来。
她的认知世界也停留在9岁。据她妈妈说,到了初中,奶林还没有学会过马路。我无法想象一个沉浸在虚假世界里的孩子,以后怎么生存!
与邻居攀比的孩子卷入了虚假的竞争
喜欢攀比的家长也容易让孩子陷入一种虚假的竞争:
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比周围的孩子都好看的孩子,而不是真正的好孩子。
在童年和青春期,通常情况下,接触的圈子是非常有限的。就算什么都有争夺,争夺的也是身边的小圈子。
蓝蓝妈妈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在未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竞争。如果把孩子局限在小范围的竞争中,他们就无法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
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真正的竞争力,而是攀比。
而如果我们过分关注眼前的这种小竞争,一心求胜,就会导致篡位。
比如去年在微信上刷屏的一个小学,用大数据研究苏轼的成就,各种惊人的精良霸道的论文。大家推测这应该是父母写的。
而且大家都在吐槽幼儿园做手工作业,让家长疲于应付。但仔细一看,父母制作的精美手工作品,显然不是一个孩子做出来的。
其实幼师的初衷在于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在于家长和孩子的合作,而不是作品有多完美。让孩子多参与是有好处的,哪怕看起来像一堆幼稚的涂鸦。
然而,太多的家长出于竞争和虚荣,而不是孩子的参与,急于拿出精美的作品。
这样的虚假竞争,孩子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个虚假的结果,只有虚荣心得到满足。
这样的虚假竞争,导致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与周围人的比较”和“赢得成绩”上,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探索。
生活不是一场竞赛
你知道,生活不是一场赛跑。如果是赛跑,那只是和自己的一场马拉松。
童年的任务应该是向内聚集力量,发展独特的个性,而不是专门向外扩张。
每个孩子都应该在一生中找到自己的完美。
期望孩子成为自己骄傲的父母,是对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禁锢,甚至是孩子寻找真正自我实现的障碍。
所以,每一个家长都要鼓励自己,不要再炫耀孩子的攀比,抛弃内心对孩子的每一个具体的期待,给孩子一个自由空的空间,按照自己的天性和节奏成长。这是对自己孩子最好的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