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总是“偷”或者“抢”别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和管理孩子?这些行为是怎么回事?面对孩子的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在4、5岁左右,好奇心很强。他们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经常趁人不注意偷偷塞到怀里。当然,他们也是光明正大的“抢”过来的。
孩子还小,很多人觉得“没什么”是他们的天性。但是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那就叫“偷”或者抢!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发生在孩子身上呢?婴儿的这些行为能算“偷”还是“抢”?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孩子到底为什么要“偷”或者“抢”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首先,孩子对道德没有清晰的认识。婴儿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只是简单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孩子的这种行为真的不是“偷”也不是“抢”。
等他们长大了,对道德有了一定的认识,就可以遵守了。但是,家长们,不要天真的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没有人是完美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他们的道德标准需要父母的不断教育。
现在很多家庭“溺爱”孩子,也是孩子形成这种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里很多孩子就像“小皇帝”一样,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到了外面,自然会形成习惯,所以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不要“害”孩子。
说到这里,是不是很多父母都渴望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大家不要担心。孩子之所以拿别人的东西,是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他们可以通过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对父母的价值。而这种行为也是每个孩子在自我发现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当孩子“偷”或“抢”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该怎么办?
这也是今天学习的重点,也是我们要讲的话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孩子在心理上年龄较小,还没有“偷”或“抢”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偷”或者“抢”的标签。而是告诉他们偷或者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就够了!
其实孩子之所以回去拿别人的东西,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什么,和别人划清界限。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不妨给孩子准备一个专用的盒子,让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东西。这样既能让他们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又能锻炼他们管理东西的能力,哪怕箱子里只有一些“破玩具”。
最后,父母永远不要忘记教孩子如何分享自己的私人物品,让他们明白与他人分享东西的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