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孩子是什么意思

穷养孩子是什么意思,第1张

养小孩,你有没有喊过穷?

你养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哭穷过?父母哭穷会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造成多大影响?父母可以对孩子喊穷吗?

每个人对“富”和“穷”的标准都不一样。比如我觉得我家条件还可以。在给孩子选择玩具和日用品的时候,性价比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老公经常感觉压力很大。他每个月记账算账,定期用excel做支出饼状图。他总说能省就省,自认为“穷”。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在一个饭局上讨论“二胎计划”。我老公和另一个朋友也附和说,像我们这种屌丝阶层,自己养自己就好了。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越来越严重的生殖癌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总是喊穷过完一生?钱对生儿育女有多重要?

我不同意:穷人不配生孩子

关于财富的自由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第一级财务自由是买菜不要价,第二级财务自由是逛商场不要价,第三级财务自由是买房不要价,第四级财务自由是买公司不要价。

如果类比到生孩子,有钱人想生几个就生几个;中产家庭普遍认为可以为两个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至于穷人,他们可能没有选择生与死的权利。

《生命之门》,最近很火的催人泪下的纪录片。但也有不少人在微博中diss选择生孩子的女性:“为什么一定要生脑瘫、精神分裂症、巨额债务的孩子?为什么过了那样的生活还要生孩子?”还有人说:“剖腹产的钱交不出来。难怪这家的孩子长大后不如别家的孩子。”

以前有一个关于计划生育的提案。内容是你的家庭应该根据经济能力决定孩子的数量,这样富人就可以多生孩子。当时看到这个报道,我就想问问发起人,你觉得这个标准应该怎么定?只有买得起耐克,有条件去美国参加夏令营,来到这个世界才有意义吗?

从经济角度来说,且不说真正的穷人根本没有选择权,普通人的选择权也微乎其微。

就像很多没有选择回家全职带孩子的妈妈一样,她们心里也没有选择职业。事实上,很多人是无助的,没有权利选择他们的生活,比如我。

我是一个生活在一线城市的普通三岁小孩的妈妈。有条件给孩子买进口玩具和英文原版绘本,有条件让他上各种早教班。但是因为房贷压力,实在没有条件也没有办法下定决心辞职全职陪他成长。我们家主要靠老人照顾宝宝。站在育儿鄙视链上,我还看到一个键盘侠评论:“自己都带不来,凭什么生孩子?”

贫富差距最残酷的部分在于反差。你只看到楼下的小朋友打算暑假去迪士尼。对门的孩子穿着Kenzo的t恤,而3000公里外,农村的孩子三四岁就得跟着父母走好几里路干农活。他们根本不知道小猪是什么,更别说没见过iPad。这群孩子的快乐就是完成大人布置的工作,在泥坑里打滚捉虫子,累了就躺在地里看蓝天。但毫无疑问,他们也是幸福的。

我不否认贫穷会有代际效应。在阶级已经固化的发达国家,这种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第一个例子:

有一本畅销书叫《女性贫困》,内容由《看不见的明天——年轻女性的日益贫困》等日本电视节目集结而成。重点讲述了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妇女儿童贫困、单亲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等。

书里说,挣扎在贫困线下的女生,往往因为无法兼顾家务、工作和学业,拿不到高中毕业证,又因为家里不重视学历和教育,自身学习能力和听课态度都有问题。很多人很容易走上卖淫的道路,甚至视之为救命稻草。书里有一章叫《死在卖春铺宿舍的小哥哥小姐姐》。

第二个例子:

还有一部电影叫《佛罗里达天堂》。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

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六岁的女儿住进了迪士尼旁边的廉价汽车旅馆。为了谋生和付饭钱,这位母亲带着女儿去偷东西,卖廉价香水,乞讨。最后,她别无选择,只能开始出卖自己。她不得不把女儿关在浴室里,开着很响的水来掩盖她尴尬的声音,但最终因为她从事色情活动而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

电影中,孩子天真浪漫,仿佛与大人的压力隔绝。他们每天都去卖香水,做黄牛,和妈妈一起乞讨,这更像是一种冒险游戏。

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是,最后既没有反转,也没有浪漫的结局。母亲在贫困的沼泽中不断沉沦,但双手尽力托起女儿的挣扎,她终于陷入了沉默。

每个人,无论贫富,都有喜欢孩子的权利,穷人有生孩子的权利。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同意你生孩子一定要慎重,至少要想清楚你想要TA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不同意:以贫养贫

当你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至少应该对你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所期待。如果你的期望是老了有保障,或者希望孩子为自己“挣面子”,那么育儿就变成了一种投资行为——所有的投资行为都是利益驱动的,只有小(差)回报高的项目才可行。

说到这里,孩子多的家庭可能会有感受。上学花钱最少的人,往往承担的赡养义务最多。

于是,“孩子听话”就成了这些家长在养育孩子上最大的诉求。就像一个吐槽的朋友说她从小就在捡亲戚的衣服。高中用洗面奶,她妈骂她虚荣。直到上了大学,她都以为家里的经济水平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然后,她被贫困养大。无论是考上大学选专业,还是男朋友选老公,她总是要活在父母的干涉下,不听话。她父亲居然威胁她把她从小到大的开销都退了。

是的,我们没有把TA带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上辈子欠了孩子五百万。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保证孩子得到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即使你只是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你也要意识到,养孩子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孩子一出生,护理的成本就是钱;有病就是钱;尿布,婴儿车,儿童玩具,什么都是钱。就算什么都按照最低要求来,也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养一个孩子的费用增加是很琐碎的,而且是逐渐增加的,很难真正做到“穷”。

我反对“穷人养穷人”这句话。我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这反映了一种没有想好,没有规划就要孩子的无所谓心态。

另外,还有很多老人喜欢说这样的话来生孩子。但是,当年他们在养孩子的时候,房子是分的,单位有职工幼儿园。很少有人会为养孩子而焦虑,更不用说任何一个阶层的下降和上升趋势了。

养孩子,当然要量入为出。养一个穷孩子有办法,但我们最怕的是“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有钱人呢?他们必须自己照顾孩子

初中的时候喜欢TVB剧《创世纪》,对反派徐文彪非常非常着迷。

这部电视剧之后,TVB慢慢走下坡路,饰演徐文彪的演员陈锦鸿似乎也消失了。直到2014年,他的儿子才接触到自闭症。为了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能达到最好的干预和治疗效果,陈锦鸿放弃了工作,把家搬到了郊区一个接近自然的普通平房里,每天全职照顾孩子。“他花了三年时间教儿子从三岁到六岁上厕所”。

因为喜欢陈锦鸿,我买了三本他们夫妇写的分享育儿技巧的书。不像李想(没有贬义)这样的人民币玩家,陈锦鸿夫妇所做的是付出他们所有的耐心和时间。

在每一个细节中,都体现了他对孩子的关爱:

“我会每天带儿子去市区,带他去同一个超市,买些零食。当他熟悉它的时候他会更舒服。那里的收银员也知道,有时候他不排队,拿了菜就走……大家都会理解他。当他意识到买菜之前要排队,然后付钱之后才能打开吃的规则,他就可以去别的店体验了。

越早体验,对他越好。但这些体验的前提是周围环境要宜人(如果超市人多,我会去便利店,这样对其他人的影响可以控制。)"

面对亲友的目光,他这样说:

“任何事情都有多个角度,包括我们的孩子。他们很固执,所以能坚持,不怕无聊,能吃苦,所以即使是常人眼中的缺点,在我嘴里也是优点。当然,如果是优点,我会“宣传”。不管我儿子跟不跟我在一起,我都说同样的话。我也希望我的亲戚朋友用同样的角度看待我的儿子。”

其实看了陈锦鸿夫妇写的书,我最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有自闭症。例如,有时他们害怕奇怪的情况,有时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只有被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才比较严重。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孩子的心理,愿意付出额外的耐心去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好消息是,在夫妻俩的不懈努力下,陈锦鸿的儿子不仅能在公共场合说话、交朋友,甚至还能在主流学校(相对于特殊学校)拿到第一名。在这之后,陈锦鸿作为一名全职护士陪伴了他的儿子7年。

有钱确实有很多很多的便利。可以让保姆半夜哄哭闹的孩子,也可以选择最好的教育资源,为孩子打好基础。但是,总有一些事情是钱解决不了的。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意味着需要父母的时间和耐心,缺乏情感链接的孩子,即使很优秀,也很难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体验。

养孩子的钱去哪了?

我所在的行业里有一句著名的反问:“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这句话非常适合育儿。

童车、奶粉、纸尿裤、婴儿床、安全座椅、各种骑行车、各种玩具、各种绘本、零食、辅食工具、童装、幼儿园、早教班、亲子游、生病住院……

对于每一笔开销,很难说你明智地使用了你的钱。就算你是一个超级细心的妈妈,每节课买什么都做足了功课,但是孩子的爱好会变。谁还没有一堆闲置的玩具?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夫妻俩一个周末带着孩子在家吃喝玩乐,很容易就花掉500多。查账单无非就是吃饭,停车,买零食,买玩具,去商场的儿童乐园。

花钱如撕钱,不知不觉就做了。

有时候我会慌,感觉自己被卷进了洪流,给孩子买了太多的绘本和玩具。我为了买辆平衡车甚至研究了国外所有英语的评价,更别说研究幼儿园和小学了...我觉得我是一个愿意在设计和颜值上花钱的人,但是回过头来看,我可以告诉我的心,相比800的童车,8000的童车更贵。

给孩子最好的,永远是一个悖论。我想分享的是:

  • 与其问你的钱去了哪里,不如问问你自己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 其实有时候需要那些名牌衣服和进口玩具的是成年人。孩子想要的很简单,就是父母陪着我,回应我,关注我。

    乐高很贵,但是牙签插在小番茄上也可以玩,也可以搭,而且后者肯定更有家长的乐趣。

    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是拓宽知识面、打破阶级壁垒最廉价的方法。

    消费者行为测试解决方案。挣钱和花钱和花钱一样重要。只有找到优质的资源,有识别信息的能力,知道孩子和家庭的真实需求,才能少花钱。

    最后,还是继续努力挣钱吧。

    结论

    记得小时候和妈妈去菜市场,第一次看到芒果。我很想要,但是我妈妈拒绝了我的要求,因为价格太贵了。然后我哭着回家了。其实这件事根本没在我脑子里留下什么印象,但是长大后我妈经常主动说起这件事,每次都很后悔:“你当时怎么不觉得是我给你买的?芒果哪里能贵?”

    其实“经济压力”很多时候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感觉。反而认为自己穷的父母出于补偿和负债的心理,更容易给孩子提供超出家庭实际情况的条件。但这样做,风险很高。(如果你还记得新闻里那个因为买不起iPhone而给女儿下跪的妈妈。)

    无条件的爱比不切实际的满足重要得多。分享给大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45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20
    下一篇2022-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