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该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该怎么办,第1张

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该怎么办

谁从小没被人唠叨过?唠叨来源于父母的爱,但作为孩子,有时候是无法接受的。为什么会有“我跟孩子说了100遍了,没用”?

说起唠叨,谁从小没被唠叨过?

“别睡懒觉”“认真做作业”“好好刷牙”,一系列日常小事,长大了就成大事了,比如“先别结婚”“早点生二胎”...

唠叨太普遍了,我们已经习惯了。但是谁喜欢被唠叨呢?

但是我们转过身,做了父母,发现我们其实也开始唠叨了。

这个时候,你要提高警惕了。也许你进入了一个教育的迷宫,无奈又无助。用无效的育儿方法对待孩子,让他们重复你的“习以为常”。

唠叨是父母的爱

但是让人不舒服

曾经看过一个综艺节目叫《旋风孝子》。节目中,黄晓明和妈妈回到老家,一起度过了6天5夜,完成了父母的心愿。

我和我老婆因为他们自己公司的管理问题产生了分歧。原因是黄晓明一直很孝顺,但他还是不希望家人,甚至是他的母亲干涉他的生意。

母爱压倒一切的黄妈妈,对儿子的产业非常关心,总想干涉。

在黄妈妈心目中:“儿子多大不重要。你八十了,还是个有妈的孩子。”

儿子的拒绝让黄的妈妈很苦恼。

“只要我是你妈,我就能管住你”。这种逻辑大概就是唠叨的原始动机。

而唠叨总是在对方不知道,或者知道但做不到,或者知道他不会做,或者即使做了我也会说的前提下进行的。

形式上是重复,反复,不厌其烦的意思。

之前看过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名字叫《我的一天》,描写了妈妈的唠叨:

早上闹钟一响,我妈就开始准时唠叨:快起床,不然要迟到了。

我刚起床,我妈又唠叨了:快去洗脸,别忘了刷牙。

还没从卫生间出来,我妈唠叨的声音又钻进了我的耳朵:别磨蹭了,吃早饭吧。

下午放学回家,我妈的唠叨又响起来了:赶紧写作业,写完了再玩。

好不容易写完作业,刚打开电视看动画片,我妈又唠叨了:看电视,坐远点,少吃零食……

孩子最后写道:“我每天都被她唠叨轰炸的头昏脑胀,烦死了!”

唠叨这点小事。但是日复一日的被唠叨,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可能就不那么融洽了。

就在前几天,我在微博里看到一条轰动的新闻,说日本鹿儿岛县发现三具尸体。后来发现是这家的孙子杀了他们,杀人动机居然是“奶奶和爸爸平时一直唠叨”。

唠叨居然会导致杀人?令人震惊和担忧。这背后有多少怨恨和失控?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一下“唠叨”了。

很多时候,唠叨总是不管用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超限效应”,指的是人体在受到过多刺激时的自然逃避倾向。

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反应。由于这一特点,人在受到外界太多、太强烈或太长时间的刺激时,会变得极其急躁或产生逆反情绪。

宝宝唠叨太多就会产生“抗体”。

还有你是怎么发现自己唠叨的?也是这个指标。

我的一个朋友,孩子不到4岁,是一个很安静的小男孩,很乖巧,爱看书。

我几次回她家,小男孩们都安静地坐着看书,一点也不打扰我们。

朋友在和我聊天的时候,一直往孩子的方向瞟:

“星星,你眼睛离书太近了,会近视的。”

“星星,去喝点水,玩玩玩具,休息一下眼睛。”

“星星,你看太久了。休息一下,让奶奶带你出去一会儿。”

不管她说什么,孩子站着不动,还是津津有味地看着。

妈妈爱唠叨,孩子已经自动屏蔽了妈妈的话。

反反复复,削弱了家长的权威,让孩子“左耳进右耳出”,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当孩子逐渐向父母关闭心扉,教育就大打折扣。

不想唠叨,先从激发孩子内心开始

唠叨其实说明了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你想把孩子往好的方向引导,但是你又无能为力。

想让孩子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你不能拿一把剪刀去试图修剪或者控制他。孩子不是植物,而是有一定判断力和情感的孩子。不要忽视他们是被自己的内驱力驱使的。

educate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为“引出”。教育的本质是引出隐藏在孩子心中的智能。

孩子的内在力量一旦被唤醒,就像打开了“自动波”挡,控制得当,行驶自如。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长。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到。

所以,真正的管教,及时的、适度的、有效的、有爱心的,比如春风和雨,让孩子在恋爱中有被管教的感觉,慢慢明白;孩子们不得不沮丧地倾听,而不是不顾时间、场合或重量地重复。

在《妈妈是超人》节目中,霍思燕向嗯哼建议参加“玩具漂流”公益活动,把自己的玩具捐给其他小朋友。

玩具一直是嗯哼最珍贵的东西。一听说要送玩具,他就急了,冲着妈妈喊,以示抗议。

如果你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这个时候你一定会开始摆出大人的姿态,向孩子解释“分享”的重要性。如果一次不够,就多告诉他们几次。

但是霍思燕没有唠叨。她先跟嗯嗯说:“妈妈不逼你,你的事情你自己有权利决定。”

然后她就走开了,让嗯哼自己想。嗯嗯的情绪很快平静下来,她对妈妈说:“你不能强迫你不想要的东西。”

这个时候霍思燕提出换一种方式做公益。她说:“然后,妈妈就和你一起去当推销员,把这些玩具卖掉,然后把钱捐给有需要的孩子,好吗?”

这一次,嗯嗯想了一下,痛快地答应了。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不要生气,不要发怒”,意思是“不要开导他,直到他试着去理解。”

在教育中,只有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给他们空自己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家长给他们适当的引导,才能有效。

那时候孩子心里真的明白了道理,不用你提醒他也会主动去做。

如果你不想唠叨,就给你的孩子设定界限

如果把父母的教养比作一个大房子,唠叨无疑是里面的障碍。

父母的不断提醒,不仅让孩子觉得非此即彼,反而逐渐失去探索的勇气,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

而且孩子最终可能会养成惰性:反正有人提醒,忘记了也没关系。

最好的提醒,其实不是父母的唠叨,而是给孩子划定界限,然后适度放任,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后果。

这个界限一定要明确,坚决执行。

比如有些行为是坚决禁止的:

  • 不能在公共场所乱跑

  • 不能随便拿孩子的东西

    你打不过别的孩子

    不要骂人

    ……

    比如有些行为是家长约孩子:

  • 你每天晚上几点睡觉?

  • 就寝时间包括洗澡

    刷牙读故事

    每次看手机或IPAD不要超过20分钟

    ……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引导孩子表演,强化成习惯。对于一些小细节,可以适度放手,给孩子一定的探索空和自由。

    比如在小区玩,我们和孩子约好玩一个小时,哪些危险区域不能去。

    那你就让孩子玩吧,不能这样那样。我们的唠叨往往事前不清楚,很容易纠结在细节上。

    而一旦孩子打破了边界,比如玩了一个小时之后,孩子还要继续玩,那么我们就可以重申之前玩一个小时的规则。

    如果此时孩子开始哭闹,那么用“冷静游戏”安抚孩子的情绪,但还是坚定地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

    ◆◆◆◆◆

    其实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唠叨,还会咆哮,真的让我们想戒却戒不掉。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还是要看教育本身,能不能给孩子足够有质量的陪伴,能不能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

    曾经看过一篇文献,里面有专家提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管教时间”和“快乐时间”的比例应该是1:7。

    如果父母平时陪孩子的时间不多,亲子关系疏远,陪伴做不到7;一旦孩子懒了,犯了错,父母要“尽到父母的责任”,唠叨说教,甚至用呵斥,严重超出了1的“管教时间”,那么孩子肯定会反感,管教真的没用。

    轻松,轻松,轻松。我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是我们所有人一起练习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4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20
    下一篇2022-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