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样才能学会自控?自控力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让孩子一步到位达到“自控”是不现实的。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找出答案。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到孩子“自制力”的问题:
她说:
孩子明明知道怎么刷牙,
幼儿园小班社会,
大部分时间我可以自己刷牙,
但是一周总有两三天吧
哭着不肯自己刷,
不要让父母刷,
尤其是早上时间紧张的时候,
乱七八糟,
一直哭不刷,
太“做”了!
如果我们有“绝对要求”(我们不能做一次,永远不做第二次,我们必须每次都做...),而我们又希望自己每天早晚都能做到(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么这就好像是在训练孩子“完全控制自己,不懈怠”。
父母的潜意识似乎是:如果我不改变,孩子会自动变好。而且不能失败。
我们最初想象的画面是终于可以摆脱了。这一切都是自动的,所以我一看到你的抱怨,我就来到了火堆旁,因为我又要战斗了。
-这是对我各种“情绪控制”、“语音语调控制”、“精神控制”、“精力控制”的极大挑战!
每当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就是家长需要控制自己,拉伸自己能力的时候。
所以,我们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一直完美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犯错,不能退步。最好他们一说就改,再也不犯了。
但实际上,这并不现实……
孩子几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控”的能力,从饭前刷牙、洗澡、洗手的生活习惯,到不碰手、用嘴说话的社交习惯,到上课不说话、回家写完作业就玩的学习习惯。
“自制力”到底是什么意思?
通俗地说,就是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
自控力很难,因为很多时候是“你让我控制”。就算我同意了,就算我做过了,也不代表我能一直心甘情愿的去做,更不代表我永远不会懈怠。
孩子能做到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养成好习惯”。
有哪些习惯?我习惯了自我控制,然后我就不再觉得自己在努力控制自己了。很自然。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做好,或者不想做。不是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是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好习惯。
当孩子习惯饭前洗手,并且大部分时间都这样做的时候,对饭前洗手的态度是稳定的,积极的。
不要过多纠结于自己的态度,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在积累就好。态度随着行为习惯的建立而改变。孩子肯定不会一开始就主动跟你说:妈妈,我错了,我去洗手,我把Ipad还给你。
在发展心理学
把孩子的自控程度分为:
1。自制力低:容易分心、冲动、不能延迟满足感等。;
2。自制力过度的孩子:不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意见较少,过分延迟满足,在班上和家里引起的麻烦较少,容易被忽视,焦虑紧张。
3。最适合自我控制的孩子被称为“弹性孩子”:“他们能控制,能放手”,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控制程度。
需要自控的时候可以自控,不需要自控的时候可以放松自己。
也就是“会学会玩”的孩子很灵活。
父母究竟是如何把追求享乐主义、缺乏自制力、自我放纵的孩子拉进“弹性自制力”的?这个度怎么把握?
原则是:花时间训练,放下“一步到位,永久”的妄想。
做父母很难,因为我们总是要控制自己,训练孩子。训练听起来很苦,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
自制力是一种需要慢慢提高的能力。我们花时间训练往往更难,持续投入精力鼓励孩子提高而不是完美更难。
希望下面的方法能帮你打开思路,放松心情。
a.区分“期望”和“现实”,
接受孩子没那么好。
当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时,就是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了。
我们的期望(长期目标)是独立刷牙,不哭;
但是孩子显然还做不到,也不想一直做下去(会刷不代表能天天自己刷。只有孩子习惯了,态度自然会好转);
孩子的现实是:每周2、3天哭闹,想依赖大人。
然后我们要马上接受孩子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尤其是在行为习惯刚刚建立,新规则实施,新要求提出的时候。
然后,寻找“短期目标”,现在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
B.建立灵活的实施计划。
从孩子容易达到、家长能接受的“短期目标”开始训练。
例如:
[/h C.稳定一段时间再做新的要求。
如果孩子一周只能做3次,你就要等一段时间(比如21天,习惯养成的平均天数;有些行为可能用不了那么久),然后变成一周只有2、1次。
千万不要在孩子刚踏上新台阶的时候,要求他再走一步。这时候孩子的自制力还不稳定,容易产生挫败感和逆反心理。
因为,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孩子觉得:“我能控制自己,哪怕是一点点!我可以一步一步来!”
-让孩子在自制力上培养自信,而不是太难我做不到。
自然,父母也不需要什么都这样培养。选择一两件最头疼的事情,和孩子一起练习工作,制定灵活的解决方案,花时间训练,让孩子获得真正有帮助的“灵活自制力”。
注意,过程中你可能会表扬孩子,但如果孩子看透了你的表扬更像是一种让他屈服的“手段”,孩子就体会不到独立的快乐,也体会不到依赖的快乐。
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大人,都是灵活的,有韧性的,轻松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